所謂茶療,是指在中醫學基礎理論指導下,運用茶學、烹飪學、營養治療學、營養衛生學等有關知識,研究茶與藥物和膳食結合,或單純研究茶療頤養,以此來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一種治療方法。茶療是祖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歷史的長河來看,茶療的源起和發展與其歷史發展、演變密不可分,中國茶療文化可謂源遠流長。根據史實及資料分析,茶療的源流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時期: 1、茶療蒙昧期(遠古-春秋) 唐代陸羽《茶經》曾論及“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說明茶用作飲料,始之于神農氏,戰國時期《神農本草經》一書記述了“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傳說。反映的是初民在尋食過程中分辨可食之品和有毒之品。在這一時期,“藥”與“食”是分隸的。由于原始人類對飲食的造反和加工,都是原始人類在生活過程中不自覺的行動,基本上還沒有茶療的概念,所以可以稱之為茶療蒙味期。 2、茶療萌芽期(戰國-漢晉) 茶的藥用的文獻記載,在《神農本草經》中首次得到了確認,之后,人們才始知茶的作用,并且把它作為一味防病療病、養生保健的藥物而自覺地加以應用。魏時張揖的〈廣雅〉中說“荊巴間采葉作餅,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贝朔骄哂信湮、服法與功效,當屬茶療方劑無疑,亦為目前可見到的有關茶療方劑制用的最早記載。從可查考的文獻資料看,茶療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神農本草經》,而漢、梁、魏時期則為茶療的初起階段。 3、茶療成形期(唐-宋) 唐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百業興旺,醫藥事業也得到了重視和發展。在唐朝,由于茶學上第一本經典著作《茶經》的出現,以及《新修本草》《本草拾遺》等眾多本草類典籍的出現,將茶療的理論與實踐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并逐漸成形。茶療的應用范圍得到 了進一步擴大,茶療的應用方法也有所改進,對中國茶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唐宋時期茶療的服用方法,也由單一的煮飲法,發展成多種形式。如研末外敷、以茶清和醋調服、茶丸劑、茶散劑等等?傊,唐宋時期,尤其是宋時,由于茶療方法的不斷改進,促使茶療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療效也更加明顯,并出現了對茶療的專門研究,從而使茶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4、茶療發展期(元-清) 唐宋時期,茶療在醫藥保健活動中嶄露頭角,引起了醫藥學家、養生學家及廣大民眾的重視和喜用,至元明清時期茶療之風盛行。茶療的內容、應用范圍、制作方法等,不斷有所創新和發展。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療方被推出,如:元•忽思慧《飲膳正要》、沙圖穆蘇《瑞竹堂經驗方》、明•胡正心《訂補簡易備驗方》、清•梅啟照《梅氏驗方新編》等等,尤其是《飲膳正要》一書的出現,具有劃時代 的意義。論者一般稱此書為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該書超越了食療藥膳的舊概念,從營養的觀點出發,強調正常人加強飲食衛生、營養調攝以預防疾病。是中國在飲食治療和保健食品領域中的一部最重要的經典著作。 5、茶療成熟期(近現代) 近代,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茶葉中的營養成分和藥療作用不斷被發現,茶療方防病治病、祛病強身的療效不斷被臨床進一步驗證,茶療體系日益趨向成熟。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股茶療熱正在悄然興起。各種各樣的茶療方應時而出、適證以用,無論在實踐上還是從理論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已成為祖國醫藥學防病治病、養生保健中的一大特色。 現代茶療的應用,在傳統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并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1)劑型的改進 A、袋泡茶取代傳統的服法,成為目前流行的茶療劑。用沸水沖泡即可飲服。袋泡茶劑,其色、香、味更接近于飲茶的本色,色清而無沉渣,更易于隨身備用。 B、以科學手段制成塊狀或結晶體的速溶茶。此種茶療劑易于溶化和吸收,飲用方便、衛生。 C、以高科技手段提取茶葉中的有效成分,制成口服液或片劑。 (2)品類的增加。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時代消費模式的轉變,大眾對茶的消費方式日趁豐富多彩,目前已不再局限于喝茶、飲茶,而拓展為吃茶、食茶等。茶療的類型和品種不斷增加,如果茶、茶飲、茶湯羹、茶酒、茶菜肴、茶粥飯、茶糖、茶點心小吃以及保健類、預防類、治療類、康復類等等。由于茶療品類的增加,使其應用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內涵更加深刻充實。 (3)用于疑難雜癥和急重癥 近年來,醫、藥學家已將茶療用于癌癥、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疑難病和急危病癥,不論是復方施治,還是單方獨運,均有較大突破和創新。 當今醫學模式已由過去的單純生物醫學模式,演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人類在回歸自然的潮流中正在努力尋求更多的自然療法。作為自然療法之一的茶療,現代人對它的認識和研究已今非昔比,它吸取了各學說的思想精華,積極體現天人合一、人和社會合一、心行合一的整體觀;形成了一門具有調整人體生理和心理積極因素、康復頤養、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等特點的獨立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