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水民歌是漢水流域中最具代表的曲種。它語言形象生動,曲調優美動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地方風格,是漢水人民在長期勞動中創造出來流傳至今的藝術瑰寶。 漢水民歌的內容和題材,較全面地反映了本地區的歷史、社會、民族、文化、生產斗爭和生活、風俗等各個側面的生活風貌。它不僅是研究本地區社會、文化、歷史、民族、文學、美學等方面有重要價值的參考資料,也是音樂家、作曲家、歌唱家和廣大音樂愛好者珍貴的案頭工具書。 流傳在漢水流域的民歌,伴隨著人們種種生活習俗的形成發展而逐漸成熟,于明清達到鼎盛。我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謠的流傳地主要就在漢水上游!对娊洝分械摹帮L”,即民歌,古代有“采風”(即收集民歌)的制度,統治者通過收集上來的民歌來觀察社會民情,《詩經》中的“風”包括當時15個諸侯國的民歌,共計160篇,大多數是屬于湖北北部漢水流域(今天的湖北襄樊、十堰,以及陜西安康、白河一帶)民歌。南朝樂府的西曲歌也是流傳在長江中游和漢水流域的民歌。 漢水民歌依山傍水而作。有山歌、號子、田歌、小調、燈歌、花鼓、孝歌、八歌,以及風俗歌、叫賣調等。品種繁多,風格多樣,呈現出紛雜多變的繁榮局面。其音樂風格大多有著較強的抒情性、敘事性和舞蹈性,適于表演動作、表達情節和反映人物復雜感情。水是山中的精靈,歌是心中的情緒。漁舟在輕輕地搖,漢水在靜靜地淌,山間打柴的小伙,河邊浣衣的姑娘,鋤禾而歸的農夫,弓背搖漿的艄公,出門都是歌,唱到日落坡。一人唱,眾人合,優美動聽的歌聲回蕩山谷,余音繚繞。 勞動號子是漢水民歌的基礎,而船工號子是勞動號子的內核,在漢水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風格粗獷豪邁,音調、節奏復雜多變,具有較強的生活氣息;山歌指勞動號子以外的各種山野歌曲,是最能代表山區特點的民歌,山歌歌詞有很多是在勞動中即興創作的,見景生情,隨編隨唱,大多是表現愛情的。小調和山歌一樣量大面廣,歌詞較為固定,其風格特點是曲調細膩流暢,旋律優美動聽,節奏平穩細碎,音域較窄,具有較強的敘事性和個人感情色彩。風俗歌曲則是流傳較廣的民間口頭文藝形式,是一種即興創作歌曲,見啥唱啥,想啥唱啥,是反映漢水人民生活習俗的歌曲,大都是在民間舉行婚喪嫁娶等各種儀式時所唱。 漢水民歌兼容南北風情,既有巴蜀之強悍雄渾,又有荊楚之柔美清麗;既有關中的質樸通達,又有江南的灑脫靈秀;既有南北過渡色彩的多樣性,又有強勁的滲透力。它非常講究藝術構思,入題快,聯想豐富,中間大起大落,收束簡潔明快,余味無窮。在表現技巧上善于將比興、比喻、夸張、雙關、對仗、重疊、倒轉等修辭手法結合使用,使其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歌詞借喻巧妙,風趣幽默,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其旋律優美婉轉,高腔唱法中游移于調式音級間的色彩性顫音唱法,具有獨特的樂美價值。 漢水民歌貼近生活,瑯瑯上口,容易學習,不管是老人小孩,都可以很快就學會并跟著吟唱,并且容易流行。如龍船調,原名種瓜調,是生產風俗歌,后經演化而成為劃彩龍船的一種唱腔,早先流行于漢水流域,音樂界將龍船調定為“湖北民歌”。龍船調現已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是中國最優秀的民歌之一,也是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 1999年,“漢族民歌第一村”的呂家河的發現,打破和糾正了過去流行的“漢族缺乏民歌”的錯誤觀念。漢水之濱、武當山金頂后山古神道的呂家河村,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民歌之都”。這個不足300戶人家的村落,竟有男女老少歌手200余人。已經整理出來的民歌就有4000多首。全村751人中,能連續唱2小時以上民歌者達80人。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華中師大教授劉守華實地考察后認為:這是一個“富有漢水文化特色的罕見的漢族民歌村”。 漢水民歌,其實是一種民間口頭文化的沉淀。它的歷史是如此悠久,是漢水文化、乃至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筆可貴的財富。但是隨著農耕時代的漸漸過去,誕生于農耕時代并伴隨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民歌,已經走到了盡頭。然而,民歌作為藝術,作為過去時代的一種民族民間文化遺存,民歌的厚重民族文化價值及認識價值卻是不容忽視的。做好漢水民歌的搜集與發掘,對于豐富中華民族音樂寶庫、弘揚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近年來,漢水沿岸城鄉都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開發和利用漢水民歌資源。舉辦民歌培訓班,編寫民歌教材,在學校的音樂課加上民歌內容等。丹江口市積極打造呂家河“民歌村”,挖掘民歌文化寶藏,目前已搜集整理民歌5000余首。民歌這個快要消亡的民族文化遺產正被重新的納入了民族文化的重建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