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蘇曉康在《河觴》中,向孕育了中華文明的“黃河”發出了“天問”:它已經衰老了。它需要補充新的文明因子。我以為,蘇曉康所提出的“藍色文明”概念無可厚非,但他的斷言顯然太絕對化了。其實,文明的進程不僅是一個臺階式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多元素的結合體。后者對前者不應該是簡單否定,而是繼承與創新同在。細觀華夏文明的進程,古代文明是由河流的上游向下游推進,而近代資本主義的“藍色文明”則是由河流的下游向中上游推進的。這一點,在漢水流域表現的很典型。 漢水流域地處長江與黃河兩大水系之間,在氣候上是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無論是古代農業文明向東南的推移,還是近代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由東南向西北的推進,漢水流域的地域特色和區位優勢都十分明顯。 明朝后期,中國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近代工業萌芽。漢江下游地區廣泛引種棉花,至清朝中葉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已躍居經濟作物首位。棉花盛產,帶來了手工紡織業迅速發展。漢口一躍成為長江、漢江沿岸和兩湖地區農副產品的大集散地,成為中國四大商業名鎮之一。 緊接著,漢水中上游的襄陽、漢中出現了造紙業、冶鐵業、木材業等規模較大的手工工場。南陽盆地、大巴山區的經濟發展以林產品的商業開發為起點,林業、農業、牧業、工業和貿易的混合經濟形成陣勢。木材、紙、鐵、木耳、茶葉、藥材的輸出,給漢水中上游民眾帶來了財富。同時,也對漢口市場的形成和繁榮作出了回應和貢獻。 南陽在楚漢時為全國三大冶鐵基地之一。清乾嘉年間,驛道開辟,交通便利,南陽地區工業生產獲得廣泛發展。晚清以來,絲綢業大盛。僅南陽城內經營絲綢者就有八、九百家,織機一千余具,主要產品“南陽縐”銷往上海、北京等地,龍紋縐遠銷俄國。清朝末年,南陽知縣潘守廉倡導官紳集股本銀三千兩,設立“南陽縣蠶桑招商局”,專事推廣養蠶新法,改良織綢工藝。次年,官紳又集股本銀百余金,辦起了南陽第一座勸工廠——南陽府勸工廠,開設紙工、鐵工、木工、石工等科。由此,拉開了南陽工業發展的序幕。 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勢力由沿海侵入長江流域。漢口、宜昌、沙市辟為商埠,英、俄、法、德、日五國先后在此設立“租界”。開辦工廠,建立制茶、煙草等加工工業。19世紀90年代,湖代總督張之洞陸續建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湖北紡紗局等官辦或官商合辦企業。1906年京漢鐵路通車后,漢口成為華中最大水陸交通樞紐,內地最大港口。應該肯定,張之洞實施的洋務運動為漢水流域近代工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令人驕傲的是,當時漢陽鐵廠的設備、技術距世界先進水平不過10年左右。1894年開工生產時,其先進性位居亞洲第一。其規模,為中國之最,在亞洲也是最大。湖北織布廠的紗廠1893年元月開工生產,發展迅猛。布機占全國布機近一半,紗錠占全國紗錠總數的77。1%。漢口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為湖北的近現代革命和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厚實的物質文化基礎,在客觀上為辛亥革命打響武昌首義第一槍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文化基礎。 漢水下游的工業文明迅速向漢水中上游推進。漢水中上游在向漢口銷往農副業特產和工業原料的同時,從漢口運回了許多“洋貨”等工業制成品。這種繁忙的水上轉運貿易,不僅將漢水流域納入了資本主義的大市場,也促進了漢水沿岸近代化城市的繁榮。 當時,漢水流域的重要貿易集散地有漢中、洋縣、城固、安康、商州龍駒寨、襄陽、鄖陽、沙陽和漢口等。形成了溝通全流域的商路,并與相鄰流域保持聯系。流通貨物主要是地區間農副產品的交換。漢水沿岸城鎮,“往來行船夾岸停泊,商賈云集”,風光無限。漢水繁忙的商業運輸引起外國人的關注,1869年英國人就曾設想在漢水行駛小輪船,認為“漢水行輪肯定能促進貿易發展,并能刺激河南省的洋貨貿易”,后因時機未成熟作罷。 陜西關中等地所需要的糧食、日用品,經常要到漢口采買,從漢水、丹江水運到龍駒寨,然后騾馬運到西安;驈臐h水古鎮蜀河轉運陸路運往西安。特別是自漢口成為上海港進出貨物在內地的中介口岸后,漢水貨運航路也就匯入了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流域市場網絡。從上海港運出的進口商品經漢口入漢水,或在襄陽轉運,或直達秦嶺以南地區。南陽所產優質煙葉的出口,在享譽倫敦市場的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的煙葉生產,“鄧州縱橫數十里皆煙田”。漢川、漢陽、天門等地植桑養蠶,是著名的“河絲”產地。安陸、宜城、襄陽盛產棉花、桐油等。這些貨物都要在襄陽、樊城實現水陸轉運。兩岸十多座碼頭貨物堆積如山,雖種類繁多不可勝計。漢水碼頭的繁榮,帶來了碼頭工人隊伍的發展與壯大。他們人拉肩扛,出賣苦力,生活艱辛,飽受欺凌,是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漢水碼頭工人為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所作的貢獻功不可沒。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對漢水近代工業的發展有過宏愿。他在《建國方略》中寫道:“自襄陽以上,皆為山國;其下以至沙洋,則為廣大開豁之谷地;由沙洋以降,則流往湖北沼地之間,以達于江!彼O想“在襄陽上游設水閘。此一方面可以利用水力,一方面又使巨船可以通航于現在惟通小舟之處也!毙轮袊F代工業的發展,將孫中山先生的宏偉藍圖變成了現實。隨著丹江口水庫、安康水庫、石泉水庫等漢江干流及其支流上許多大中小水利工程的興建,實現了漢江的梯級開發,也有力地促進了漢水兩岸現代工業的發展。 漢水流域地處中國腹地,黃河、長江兩條大河文明交匯于此,東西南北中文化形態五方雜處,各類文化在這里兼收并蓄、交流借鑒,充分表現了文化資源的多樣性和融合性優。成為“黃色文明”中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閃爍著華夏文化的燦爛光輝。 漢水一路走來,從源頭寧強,經鄖縣、襄陽,到漢水出口武漢。一路風光,一路富裕,歷史名城與新興城市并存,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同輝。漢水在流向大海的進程中,傳承著“黃色文明”,也努力創造和繁榮著“藍色文明”,乃漢水文化中一道獨特的近代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