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朋友隨春節旅行團外出歸來。問其感受如何?朋友一臉苦笑,隨口送給了我一句順口溜:上車睡覺,停車撒尿,進門看廟,立正拍照。我說:“哦,你出去轉了一圈,原來就是看廟呀?”朋友說:“這是廟宇文化,知道不?”我說:“哥們,長見識啦!”一座座依山而建的廟宇群,金碧輝煌的大殿,熠熠生輝的神像,建筑瑰麗,工藝精美,的確令人嘆為觀止。還有寺廟內眾多的匾額楹聯、古碑石刻,及歷代詩人墨客的佳作,尋覓其間,讓人留連忘返。 眾所周知,廟宇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神秘的一部分。作為地方文化的珍貴遺產,既與全國的宗教文化脈絡相承、息息相通,又有其獨到的特色。廟宇內外精湛的建筑、雕刻、雕塑藝術,不僅是神學文化的體現,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濃縮和精華。 漢水沿岸廟宇諸多。正是因為有水,才催生了一系列有關水文化的宮殿、廟宇等物化形態。在漢水流域,神學文化則主要是表現在水神文化上,這應該是漢水廟宇文化的主流。雄山秀水之間,古剎名寺交相輝映。據史載,清朝末年漢水上游各類廟宇就達百余座。如張良廟、午子觀、天臺寺、寶峰寺等!镀嚼h志》載,清光緒年間縣內有女媧廟、火神廟、土地祠等三十多處!蹲详柨h志· 祠廟》記載,光緒年間縣境內有泗廟、擂鼓臺等有名的廟、庵、殿就多達三十余處。 人類在漢江上游谷地生息繁衍的歷史,可上溯到百萬年前至數十萬年前。他們與生活在其他地區的原始人一樣,對自己生活的自然環境,如四周的莽莽群山、中流的滔滔漢水,以及許多自然現象,如風雨雷電、洪水地震等,無不充滿著神秘感、恐懼感。于是,原始的拜物教、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成為主導漢水原始人的精神支柱。出于祭拜神山圣水的需要,神廟也就應運而生。爾后,漢水古人崇信的神鬼范圍也不斷擴大,相繼出現了家神、門神、土地神、龍王爺、玉皇大帝,還有雷神、山魈、毛鬼神、背篼神等,神名仙號名目繁多,廟名也就豐富多彩了。 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漢水百姓在崇拜鬼神的同時,又增加了對道宗佛祖的頂禮膜拜!俺炕枞凳,早晚一爐香”,漸成為古代漢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廟宇庵觀遍布沿岸,道士僧尼無處不見。名揚四海的武當山玉皇廟,寄托著百姓的崇敬心理。相傳當年真武大帝制服惡蛟為民除害,漢水兩岸百姓為報答真武大帝,建起了玉皇廟。廟前長年香火不斷,祈求真武大帝顯靈,鎮邪除妖。至于一些邪門歪道如一貫道、皇壇、巫婆、神漢等,往往給自己蒙上神秘面紗,干著騙財害命、制造社會混亂等勾當,蒙蔽了少數漢水百姓!┤诵盼撞恍裴t、有病只求神不吃藥,造成家破人亡的惡果。 為禹王立廟,拜水神,保平安,歷來為漢水百姓的頭等大事!逗鬂h書》載:“鄭弘上書:虞舜出于姚墟,夏禹生于石紐!毕鄠,石紐就在漢水上游安康境內。安康平利縣現存有石紐河、石紐嶺、西夷河、石郞溝口夏廟等遺址。安康漢濱區壩河鄉禹駕山自古就立有禹王廟祭祀。民歌云:“只要天下有水患,前仆后繼要治斷,鯀死禹生除災難,子孫萬代都祭奠! 漢水源頭寧強縣嶓冢山很早就建有禹王廟。沿漢水而下,漢中城有條因禹王宮得名的禹王宮巷,旬陽縣有禹穴、禹王廟,寧陜縣有禹王溝、禹王廟。在漢水中游的在武當山玉皇廟后,也建有一座禹王廟,里面供奉著夏朝治水明君大禹。傳說大禹在漢江上游,劈開了堵住漢水的龍山,“疏導”匯入長江。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在均州武當山下的龍山上建一禹王廟,如今遺址尚存。在漢江與長江交匯處的漢口,為了祭奠大禹當年疏江導河的功績,人們在此修建龍王廟,祭祀龍王祈求平安。門額上有“禹王宮”三個大字。廟內有禹王像和盤龍雕像,絡繹不絕的人們在這里敬香、叩頭、作揖。 漢水上游古鎮蜀河的漢江邊崖上,立著一座高廟,名叫楊泗廟。楊泗將軍是漢水特有的水神,楊泗廟在整個漢江流域有很多。蜀河楊泗廟最初只是一個會館,為船主和船工集資興建,作為議事和來往聚會、休息的場所。因漢江上灘多險急,時有險事發生,后有人將船工始祖楊泗爺的神像請來,在門前懸掛起了“楊泗廟”三字。自此,漢江上的各類大小船只都要在此停駐,至楊泗廟祭拜,以求一帆風順。原來楊泗將軍本是宋代一位抗元大英雄,這一帶正是他的主戰場?乖笥⑿墼趺淳统闪怂?這和關羽關老爺后來竟成了財神一樣,讓人鬧不明白。 “武侯祠”乃是漢水廟宇的一大特色,為紀念諸葛亮而建。諸葛亮是我國歷史上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漢水一帶轉戰多年,業績斐然。死后,人們追思他,不少地方陸續修建祭祀他的祠廟——武侯祠。全國現有的武侯祠共14個,漢水流域就占有三個。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漢水上游的勉縣,乃天下第一武侯祠。諸葛亮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死后又被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還有漢水中游的南陽武侯祠、襄陽古隆中武侯祠等。 武侯祠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祠內收藏的歷代名人的碑文、書法,名匠的刻字,都很精湛。還有三國歷史圖片和一些出土的三國文物復制品。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如宋代愛國名將岳飛書寫的《出師表》等,引人注目。 有廟宇即有廟會。廟會,又稱“廟市”,是我國古代的集市形式之一。廟會的時間、地點,長期約定俗成,一般在寺廟節日或農閑季節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興旺的寺廟內或其附近,故稱“廟會”。會期一到,周圍的民眾,甚至鄰近數省的農民、小販、商賈和手工工匠等,背籠肩擔,攜子帶妻,來到廟會燒香拜佛,求神問卦,買賣東西,消閑游玩。規模大的廟會,要搭臺唱大戲酬神。規模小的,也有跑竹馬、舞龍燈、耍獅子等民間文藝活動。如同過年一樣熱鬧。漢水流域的火神廟會、關帝廟會、城隍廟會、三月三白衣廟會及其他一些廟會歷史上都很有名。廟會已成為一種廟會文化傳衍。 我以為,廟宇文化補充了宮殿文化,增強儒家的和諧哲學,促進發揚“五湖四!钡陌菥。中國的廟宇文化源遠流長,分布在各地廟宇,它既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信息,也反映了當地民眾的一種道德觀念、精神追求和生存常態。廟宇文化,其實孕含著老百姓的一種崇拜、一種敬仰,一種思念。在民間信仰習俗中,廟宇用以保持和控制地方社會文化網絡的合法性,既緣于神靈自身的內生性力量,也緣于廟宇風水的外部性力量。它超國籍、超民族、超信仰、超時代,有著一種超漢文化圈的價值趨同! 盡管近些年來,漢水的運輸功能有所弱化,但它的文化符號意義卻一點沒有減弱,因為中國歷史從春秋到現在,都和漢水有關。漢水文化已經作為有機組成部分,鑲嵌入了漢文化的母體。從民居、廟宇、民風、民俗等諸方面,我們都可以清晰地看到鼎盛時期的漢水文化脈象,領略和感悟漢水文化的本質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