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文化網12月12日訊(袁源、耕夫):近日采訪十堰民俗與詩經文化學者袁正洪,他此前在山東省濟南召開的中國民俗學會2019年年會上,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堅持多年挖整研究湖北十堰市民俗民間文化的袁正洪發言:“鄂西北十堰市是中國中西結合部古文化沉積帶的富礦和珍貴寶藏”,與收集民間歌本一千余本的竹溪縣文體新廣局陳如軍合寫的“ 淺論詩經之鄉房縣民俗與《詩經》“二南”的千古傳承遺風” 及古老珍貴民間歌本的展示,引起與會專家的高度關注和點贊。 會上,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在開幕詞中說:“今天,我們歡聚在美麗的泉城濟南,歡聚在即將迎來建校120年歷史的山東大學,舉辦中國民俗學會2019年年會。本屆年會自2019年4月開始啟動征文,截止到8月底,共收到525篇論文,經過認真評審,計有376篇論文入選本次年會。民間文學作為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民眾智慧的集體結晶,在人民概念的形成、集體與傳統的界定、民族精神的提煉等基本問題上貢獻卓著,對于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年會的主題是:“回顧與展望——中國民俗學70年”。興起于上個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民俗學學科,在新中國成立之后70年的發展歷程中,經過鐘敬文、劉魁立、朝戈金為代表的幾代民俗學人的共同努力,在民俗學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服務國家與社會等多個方面都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袁正洪1968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民歌、民間諺語、民間故事極其深厚的房縣通省區斑茅埡山麓堤坪鄉大松樹溝生產隊里,不僅受到了勞動煅練, 而且受到了深厚的民俗民間文化的薰陶,參加工作后,于1974年開始收集挖整民俗民間文化,無論以后在縣市(地)委辦工作,或當記者、或在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結合調查研究,堅持民俗民間文化收集挖整研究。 袁正洪介紹說,深入山鄉多年的文化采風挖整,逐步加深了對地方文化的深情和了解,鄂西北十堰市位于中國中西結合部、漢水武當秦巴山地域,毗鄰鄂渝陜豫,這里不僅是人類發祥南猿化石“鄖縣人” 的發現和億萬年前的恐龍之鄉,亦是漢水、《詩經》、武當、滄浪文化之鄉,是民歌之鄉、民歌的海洋、民歌的富礦,文化蘊藏十分深厚,博大精深,其神農文化、漢民族創世史前神話、庸巴文化、秦楚文化、楚長城文化、綠松寶石文化、三國文化、道茶文化,中國中西結合部頗具庸風、巴音、秦韻、楚調、川味、豫曲特色的古音樂文化,帝王將相特放暨宮廷文化、神農武當醫藥文化,黑木耳花菇山珍名優特產飲食文化,名山秀水、奇洞異穴的生態旅游文化等等,富含了許多民俗民間文化的風土人情和故事,是中國中西結合部古文化沉積帶的珍貴寶藏,令人贊嘆不已! 袁正洪、陳如君收集挖整了不少的民俗民間文化的珍貴資料: 鄂西北房縣、竹溪、竹山縣等深山多巖洞,有的亦稱猿人洞,深山有的農人有時遇久旱不雨,就按照自古傳承下來的民俗,視猿人洞是猿人老祖宗所居之洞,就帶上供香饃、果子去“打猿洞”,就是將供香饃、果子拋向巖洞(猿人洞),邊“打猿洞” 邊喊“猿人老祖宗,快下雨,莊稼豐收, 保佑子孫衣食無憂! 十堰市及其房縣是詩經之鄉,西周太師尹吉甫故里,《詩經•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詩經全譯》中釋為:青年男子用獐子把她撩。誘:引誘。但不知“白茅包之” 的民俗之意。但房縣民俗中“誘” 不僅是打別人主意,引誘、誘惑、招惹別人的意思。而房縣至今在打獵時還傳承有用白茅草或者其他類似草繩一樣的植物捆綁獵物的習俗。在深山幾個人一起打獵,獵物被打死后,聽到槍響之后趕來的獵人,雖然沒有直接開槍打獵,但是按照約定俗成的規矩,他們有資格參與“分賬”,哪怕只分得獵物的一只蹄子或一塊肉。但若用白茅捆綁獐子或麂子四只蹄子,就意為獵人要用一只完整的獵物去女子家相親用,同去的獵人理解支持相親,也就不再參與“分賬”了,這是當地民俗中的“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關關雎鳩一雙鞋,在河之洲送過來,窈窕淑女難為你,君子好逑大不該,年年難為姐做鞋!薄瓣P關雎鳩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攏繡,姐兒羞得低下頭”。 采訪中袁正洪發現千古詩經相關民歌至今在千里房縣深山傳唱,以及詩經相關民歌《伐檀》、《蓼莪》、《打一個呱呱雞》、《勾住魂兮》及民間山歌《渾身都是五句子歌》、《打連響》、《十根帕子》等,讓唱歌聽歌的人深感詩經民歌及鄂西北民歌濃厚的魅力,受到高度評價。 十堰市所轄8個縣市區,是民歌之鄉,山民們“自古好歌”,以歌為樂,以歌為力,以歌言志,以歌啟智,以歌傳情,以歌育人。如民歌:“早晨來時霧沉沉,只聽鑼鼓不見人。雙手撥開云和霧,一陣鑼鼓一層人!边@是鄂西北深山農民在地里勞動時唱的薅草鑼鼓歌, 猶如一幅畫,勾列了山區云霧繚繞,且以擬人手法撥開“云和霧”,“ 一陣鑼鼓一層人”, 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又如《漢江滄浪洲》:“千山萬嶺溪成河,激流漢江百丈波;彎彎曲曲滄浪洲,漁舟唱晚孺子歌!贝烁枭鷦拥孛枋隽藵h水滄浪文化。 陳如軍生長在大山,十分熱愛鄉土文化寫作,袁正洪出謀建議他收集搶救庸巴秦楚長江漢水神農架武當地域極其珍貴深厚的民間歌王、歌師、故事簍子代代傳承傳唱傳講的民間歌本。多年來,陳如軍風雨秦巴漢水武當山區,不畏艱辛,翻山越嶺,接地氣,根植于民,穿破30多雙球鞋,收集民間傳承的珍貴歌本1000余本。這次在會上他帶了20多本展出后,引起一些專家的高度關注。中國民俗學會顧問、知名民俗文化專家袁學駿,知名民俗文化專家、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江帆,知名民俗文化專家、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李剛,知名詩經和民俗文化專家、天津師范大學副教授陳鵬程等多名專家和多所學院參會的師生代表看后無不連聲稱贊這些收集的民間歌本真是罕見太珍貴了!陳如軍收集的1000余本珍貴民間歌本,真可謂辦一個珍貴民間文化唱本的“博覽館”, 極具民俗民間文化研究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