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縣榔口鄉路口,豎起了“中華詩祖”尹吉甫故里的標志牌。
□文、圖/記者 海月 通訊員 李勝男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追尋著《詩經》的采風者、編纂者——2800多年前輔佐周宣王,被贊頌為“文武吉甫,萬邦為憲”的西周太師尹吉甫。 尹吉甫在哪里?在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鄂西北房縣,這里不僅發現了與尹吉甫有關的許多文物遺跡,而且還流傳著許多有關尹吉甫的民間傳說。十堰學者考證,尹吉甫正是房縣人。
尹吉甫《詩經》留名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據考證形成于西周到春秋中葉,學術界經過幾次大編撰,得到公認的是,太師是《詩經》編撰者。流傳至今,尹吉甫是《詩經》中少數幾個留下確鑿姓名的作者之一。
《大雅·烝民》末尾有:“吉甫作誦,穆如清風”!洞笱拧め愿摺纺┪灿小凹ψ髡b,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這樣的句子。在其他幾首詩里,如《小雅·六月》還稱贊他:“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關于尹吉甫的史料記載,幾乎是空白,后人研究尹吉甫的生平經歷,正是靠對《詩經》內容的解讀。明代《鄖陽府志》、《房縣志》、《襄陽郡志》等史志描述:尹吉甫,房陵人,曾經任西周太師,北伐獫狁和征收南淮夷貢賦,促宣王中興,食邑于周,卒葬于房。周宣王時被封于房地,最終埋葬在那里。
一個功勛卓著身份顯赫的人物,在重視物證的史學界,自然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我國現代著名的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里,收錄了歷代留存的珍貴青銅器銘文拓片,其中一份拓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兮伯吉父”四個字。吉父通吉甫,尹是官名,后人以官為姓,便稱作尹吉甫。銘文內容記載了吉父(即尹吉甫),征伐獫狁和征收南淮夷貢賦的事跡,恰好印證了《詩經》里的相關文字。
這座鐫刻銘文的青銅器在宋代出土,史稱“兮甲盤”或“兮伯吉父盤”,屬西周晚期青銅器。學者推測它為尹氏家族,為紀念尹吉甫功勛而鑄造,可惜今已失傳。然而,它的銘文的發現,彌補了尹吉甫身世之謎那缺失的一環,從而成為歷史上,尹吉甫實有其人的重要證據之一。
2010年10月,房縣榔口鄉孫家坪,發現一處西周晚期文化遺址,它位于臨近河流的二級臺地上,保存面積3000多平方米,發現大量房屋柱洞和平民墓葬,出土了眾多陶器、石器和青銅器。根據出土器物多為日常生活用具的特征判斷,這里應該是西周晚期的一個中型聚居村落。從時間上推算,這正是尹吉甫生活的時代。
十堰市博物館副研究員祝恒富指出,通過發掘可知,現在房縣這一片區域,出土的大量的西周遺物,有鼎、有鬲、有豆等一大批生活器具,如果我們將目光超出房縣這個小盆地之外,進入到漢江,我們可以看到,在丹江口、在鄖縣乃至河南淅川,都出土了大量的周代遺物!胺N種考古發現表明,房縣這個區域,不是我們想像的那么落后,它應該是一個文化非常發達,經濟非常繁榮的一片區域!
考古材料似乎從側面佐證了,尹吉甫這樣一位身份顯赫的人物是古彭國房陵人被封于房,他和整個家族以房地為食邑,長期生活在這里的可能性。
尹吉甫被尊為中華詩祖
據《國語·周語》記載,周王朝是有讓公卿列士即貴族官員和文人獻詩的制度。所謂“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替獻曲,史獻書……”!稘h書·食貨志》記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于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薄秶Z·魯語下》有“昔正考父核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太師”的記載。韋昭注:“太師,樂官之長,掌教詩樂!庇纱伺袛,西周太師尹吉甫亦是詩經的總編篡者。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我國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在其編著的《中國通史》中說:“詩300篇是周朝各國貴族們學習政治的必修科目,不懂得詩就無法參加朝聘、盟會那種大事”!对娊洝凡粌H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已有30多個國家成立了中國詩經文化研究會。
十堰市民俗學會會長、十堰市詩經尹吉甫文化研究會長袁正洪說,在古周朝的采詩制度中,太師為樂官之長,掌教詩樂,因此應由太師負責整理、編纂《詩經》!对娊洝分小夺赂摺、《烝民》、《六月》等多篇名篇為尹吉甫所作。詩經中高度稱贊:“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吉甫作誦,穆如清風”,尹吉甫被尊稱為中華詩祖是當之無愧。
專家考證尹吉甫是房縣人
多年來,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省市縣領導、省市縣宣傳文化部門和民間文藝家協會的關懷重視下,袁正洪等有關專家學者多次深入房縣考察,從大量翔實的資料中充分證明,尹吉甫就是房縣人。
確鑿的證據是,史書及地方志有記載。據明代《鄖陽府志》記載:“尹吉甫,房陵人,食采于房,卒葬房之青峰山!睋宕斗靠h志》記載:“披覽《郡志》,知房為尹公故里”、“寶堂寺,城東百一十里,在青峰東北。因石巖鑿成,……尹吉甫像倒坐于石庭。有碑志”。
明代《廣輿記》載:“所謂吉甫為房陵人,是也。及聞城東有祠墓”。
此前,袁正洪經過多年深入研究發現:西周太師尹吉甫,兮伯吉父仕西周,征戰于山西平遙,傳說于四川瀘州、河北滄州南皮縣 ,故里與食邑地、卒葬地都在房縣。專家們考證也認為,尹吉甫的確就是房縣人。
舒新城主編《辭!分腥A書局1947年版載:“尹吉甫:周房陵人,宣王修文武大業,進迫京邑,奉命北伐,逐之太原而歸!
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房縣志》“大事記”中記載:“周宣王(公元前827—782年)封尹吉甫為太師(房陵人)食邑于房,死后葬于房縣青峰山!
古志書中多次出現有關尹吉甫的記載,足以讓人信服。
多處碑刻記載尹吉甫生平
認為尹吉甫是房縣人,最有說服力的便是房縣至今還保存著尹吉甫的墓葬、祠廟、碑刻等遺跡。
位于房縣榔口鄉萬峰山的寶堂寺,寺院后巖壁上原有一古代雕琢的“日月品字型”石窟,被稱為尹吉甫宗廟。在魏晉南北朝時,儒釋道三教合流,宗廟中有三官神像、三教神像等神像。明代,在尹吉甫宗廟石窟前興建了寶堂寺,現存有碑、石窟等。1987年,被稱為尹吉甫宗廟的寶堂寺被房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榔口鄉萬峰山,只見尹吉甫宗廟鑲嵌在一座巖壁上,分上下兩殿:下殿鑿有一石窟大石殿,寬10米,深5米,前后石壁高3.5米,屋脊高5米,洞內四壁鉆了上百個大小不同的小方孔,孔內插石楔,石楔托石盤,石盤坐神像。石窟大殿外沿崖邊鑿石梯,石梯外有石護欄。由南向北蹬11步階梯,再由北向南蹬19級,然后由東向西蹬6級至上殿;上殿品字型,正面鑿石殿3米見方,天臺左右各鑿一個小石殿,2米見方,正殿四壁也鑿有近60個大小不同的方孔,其用途與上下兩殿相同。山上三間石殿合稱“三間堂”,上下殿高17米。
據了解,石窟大石殿外梯形臺地上,原建有拜堂三重,兩側建廂房兩棟,五棟廟房均為土木結構,青瓦蓋房,三重殿宇,雕梁畫棟,門樓、立柱、房檐、屋脊、屋梁,均有雕刻、繪畫裝飾,神仙圣賢、龍鳳獅馬,花鳥草蟲,一應俱全。大石殿正中供奉有玉皇、祖師、天官等神像。
寶堂寺附近居住的一位八旬老農介紹,解放初,他是農會干部,帶人“破四舊”時燒毀了石窟大殿外的尹吉甫廟兩側廂房。
令人稱奇的是,寶堂寺大型石雕龜馱碑上,刻有明正德十一年,房縣縣承李南金、知縣胡壁主持立的《萬峰山寶堂寺立碑記》:“此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由山西而致,久隱山房旁觀也,朝夕留心而得乎此山巒。此房縣之東九十里,山巒幽雅,輻輳四圖,龍脈縈繞之環繞!
寶堂寺的主體建筑,今天早已不存。據石窟前發現的石碑記載,寶堂寺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青峰山乃周朝名宦尹吉甫佳城。
佳城即墓地的別稱,古人向來稱頌人杰地靈,房縣人自古即以尹吉甫為榮,寶堂寺因此多次重修擴建,規模禮制盛極一時。
尹吉甫究竟葬于青峰山何處呢?
時光變遷,今天的房縣青峰山不僅有跡可尋,而且在民間,還留下一段神秘的傳說。
房縣縣委宣傳部部長徐錦鳳介紹:“晚年的尹吉甫犯顏直諫,被昏君周幽王砍了頭,事后周幽王又十分后悔,于是就賜了一個金頭給他隨葬。尹氏家族擔心這個金頭被別人覬覦,引來盜墓賊,于是想了一個辦法。就在同一天,同一時間,用12副棺材同時發喪,分別葬在房縣的青峰山和萬峰山等12個地方!
傳說為尹吉甫墓地籠罩了神秘的光環,而在房縣境內確實有許多座,仿佛人工堆成的山丘,風水絕佳,疑為大墓封土,有專家推測那些并非疑冢,而可能是尹氏家族墓地。目前,已收集到的尹吉甫墓地有9處。
2009年初,袁正洪在房縣青峰鎮采風獲悉,上世紀五十年代當地農民在森林埡興建水庫時,把尹吉甫墓旁一石碑抬去蓋塘底排水渠了,于是就向時任房縣縣委書記張歌鶯匯報,建議把這個“國寶”挖出來。
2009年8月8日,袁正洪的匯報得到上級高度重視并撥?铋_挖保護。
2010年4月23日,青峰鎮黨委書記丁杰和房縣文體局干部張華田等人,組織清挖青峰森林埡淤泥水塘的排水管道時,找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大興水塘時被用作水庫出水管道蓋石的一塊大石碑。
這塊出土的石碑采用青綠色石材雕刻,碑高2.5米,寬0.8米,厚0.158米。碑文內容為:“下馬青峰道,焚香拜尹公;出師宣薄伐,作頌穆清風;煙冷千秋石,云幽萬古松;允懷文武略,誰嗣奏膚功”。落款:乾隆三年春立。
房縣青峰鎮出土的這塊大石碑,是清乾隆年間的人們,為紀念歌頌尹吉甫受宣王之命出兵征戰獫狁和贊美尹吉甫文滔武略之才德而專門雕刻的。
據當地86歲老人張六賢和78歲的薛志禮、62歲的尹文清等介紹說,古傳青峰森林埡一帶原是尹吉墓地,解放前世代有守墓人。
2010年7月,為了迎接房縣詩經文化節,房縣榔口鄉黨委書記陸龍權帶領群眾對寶堂寺前面兩間民房進行拆遷,并對寶堂寺大院遺跡淤泥進行清理,又意外發現了一塊明代寶堂寺建造記石碑。這塊石碑采用青綠色石材雕刻,碑高3.3米,寬1.04米,厚0.15米。另外還在石堆發現一塊清代重修寶堂寺的碑記,碑高1.35米,寬0.66米,厚0.1米。
十堰境內尹吉甫后人逾千人
通過深入調查,袁正洪發現,房縣的青峰鎮、榔口鄉、沙河鄉及鄰近的丹江口市、十堰市的茅箭區都有尹姓人居住,據說他們是尹吉甫的后人。
隨后,袁正洪經詳細統計,得出結論:房縣現有尹姓后代201戶753人,其中,青峰鎮、榔口鄉、萬峪鄉、沙河鄉有58戶188人;加外遷到附近丹江口市官山鎮、鹽池河鄉、十堰市茅塔鄉的尹姓,總計326戶1226人。許多尹姓家庭能講述一些老祖宗尹吉甫的傳說,并引以為榮。
在房縣,廣為流傳著尹吉甫在古房陵沮水采風、編撰《詩經》民歌的傳說。尹吉甫的傳說不僅在千里房縣廣為流傳,尤為在尹姓家族中傳為佳話。房縣萬峪鄉年近八旬的尹維鵬老人,一口氣能背出尹吉甫下傳的56代(部分)家譜。
青峰鎮62歲的尹義清老人,能講尹氏家族爭祖宗尹吉甫、奪廟產的傳說;尹吉甫廟宇寶堂寺興衰的傳說;尹吉甫外出帶兵打仗的傳說;尹吉甫的長子尹伯奇的傳說等。
居住在房縣榔口鄉七星村尹吉甫宗廟附近的86歲老人劉大斌,解放前租種尹吉甫廟產土地,他不僅會講許多尹吉甫的傳說故亊,而且還會唱《詩經·關雎》民歌。2008年11月,劉大斌老人被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公布為“尹吉甫傳說”傳承人。
2012-4-15 來源:十堰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