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經》十五國風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出于天賴,成于自然的民俗歌謠,這些傳唱于民間的歌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具有清新簡樸的主體風格。 關鍵詞:論 風 雅 頌 音樂之間 關系 《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我國音樂史第一部歌曲總集。它收錄了自殷商時期至春秋中葉間的三百零五篇作品。在《詩經》時代,詩與樂融為一體,詩為樂之詞,樂為詩之聲!对娙佟菲筛,其中某些詩歌在談到創作緣由時,也明確地宣稱是為“歌唱”而作。如已陳風,《墓門》:“夫也不良,歌以訊之!薄啊缎⊙,四牡》,”是用作歌將母來念。等等。特別是《左傳:襄會二十九年》所載是會子季札至魯觀樂一事,更充分說明《詩三百》均系樂歌,早已用于諸候宴享娛樂中。某觀樂的次序是:《周南》、《召南》、《邶》、《庸》、《衛》、《王》、《鄭》、《齊》、《幽》、《秦》、《魏》、《唐》、《陳》、《鄶》、《小雅》、《大雅》《頌》、魯國所奏的是周代王室的樂舞,其分類及次序與《詩經》大致相近?梢姟对娊洝房筛璧男再|是毋容置疑的,只是到了后來,隨著《詩經》曲調的逐漸亡佚,它成為只供誦讀的純粹的詩。 《詩經》按音樂分類,有風、雅、頌之別!讹L》即土風,就是民俗歌謠!蹲髠鳌烦晒拍贻d晉候見楚囚鐘儀,“使與之琴,操南音!瓨凡偻溜L,不忘舊也!保ā对娂瘋鳌肪硪唬对娊洝钒ㄊ逯茱L,即周南、召南、邶、庸、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其中邶風、庸風、衛風都是衛國地區的民歌,所以《國風》實際收錄了十三個諸候國和兩個地區的作品,共一六0首!讹L》所涉及的地域,除周南、召南是當時長江、漢水、汝水流域的作品外,其余均出于今陜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安徽北部等中原地區。從時代看,除幽風產生于西周初期外,其余大部分均是春秋時期的民俗歌謠。 《風》詩中的許多作品,真實地反映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矛盾。一方面表現了奴隸們的悲慘生活,他們遭受到奴隸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內心十分痛苦;另一方面,于殘酷的壓迫和剝削,激起了被壓迫的奴隸們強烈的不滿和憤怒的反抗。 《詩經》十五國風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出于天賴,成于自然的民俗歌謠,這些傳唱于民間的歌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具有清新簡樸的主體風格。如《魏風·十畝之間》: 十畝之間兮,桑者閑之兮。行與子還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泄之兮。行與子逝兮。 歌詞明白如話,只有兩段六名,兩段間只挽了幾十字,每名之后都有用了語氣詞“兮”,可以想象它的音樂比較簡單,可能只是幾個音的反復,風格是清新而自然的。 《風》的不同風格特征,以下舉例說明:如唐風就是晉風,唐國在今山西中部太原一帶,由于連年戰爭,政局動蕩,人民生活不安定,所以唐風中常常體現消極悲觀,失望惆悵的情緒,音樂風格比較深沉、憂郁、黯淡。鄭風,鄭國的疆土相當于今河南中部,其都城新鄭(今河南鄭州)是一個大都會。鄭國民間一直流傳著男女在溱洧等地游者的習俗,故民歌以戀歌為主,風格以率直,熱烈為其特點。齊風,齊國國土在今山東省北部和中部,首都臨淄,在春秋時是一個人口眾多,商業發達的大都市。因而齊國民歌表現舒緩,清綺的特色。 周南、召南之地主要在江漢流域!对娊洝窌r代江漢地區的音樂用的就是南音。說明二南的音樂與大禹時代《候人歌》所用的南音脈脈相承。二南中以反映婦女們勞動、戀愛的歌居多,推測其音樂風格比較溫和宛轉的。 愛情是人類的一種美好感情,愛情婚姻生活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反映現實和關注民生的中國古典詩歌,從《詩經》開始,對愛情和婚姻生活的歌頌和表現,也構成了一個悠美而又色彩絢麗的傳統。 愛情詩篇在《國風》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內容豐富多彩表現生動形象,十分動人。其中一部分是戀歌,表現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美好追求,熱戀時的微妙心理,對戀人的熱切思念,失戀時用《風》的演唱形式來傳遞男女的愛慕之情。 《詩經》十五國風的演唱形式多種多樣,除了獨唱外,還有對唱,幫唱等多種形式 。 ①對唱 《詩經》時代,青年男女通常用“對歌”來訴說自己愛慕之情。請看《鄭風·擇兮》: 擇兮 、擇兮,風吹其女(汝),敘兮、敘伯,倡予和女(汝),風吹著樹葉兒飛舞,姑娘們興奮地呼喚道,“哥哥呀(敘兮敘、伯兮):你帶頭唱吧,我來應和你!”于是,在一群姑娘熱情的邀請下,小伙子們紛紛參加了“對歌”的行列。對歌的形式在當時民間頗為流行,不僅有節日集會時的集體對唱,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明即興的對唱抒發感情,如《鄭風·東門之》 (男唱):東門之, (女唱):東門之 茹在孤。 有踐家室。 身室則邇, 豈不欠思? 見人甚遠, 子不我即。 前一章由小伙子唱,傾訴尺天涯的相思之苦;后一章由姑娘表白,她又何嘗不盼著情人快來。再如《鄭風·女由雞鳴》也是一首新婚夫婦之間對唱的歌,表現他們分擔勞動,和睦相愛的家庭生活。又如《齊風·還》則是獵人們在狩獵路上相遇時彼此贊美而唱的對歌。 2、幫唱 十五國風中很多歌曲采用一唱眾和的幫唱形式。前段由小伙子唱兩句,然后由眾人幫唱“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男唱):我以木瓜, (眾和):匪報也 報之以瓊琚。 永以為好也。 又如《周南·漢廣》,也采用了一唱眾和的幫唱形式: (男唱):南有喬木 (眾和):漢之廣矣, 不可休思 不可泳思。 漢有游女, 江之永矣, 不可求思。 不可方思。 在漢之濱,一個樵夫在砍柴,浩的水勢融動了他的情懷。他正熱戀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得不到她,于是他深情地唱出前四句。接著由眾人幫和后四句:江漢寬且長,既不能浮游而過,也不能乘筏而渡,面對一片汪洋只以有長歌浩嘆而已!全歌三章,每章后四句相同,通過眾人相和的反復詠唱,充分來渲染樵夫無可奈何的一片癡情,若改用獨唱是夫法達到這種效果的。 還有一些愛情知章,描寫愛情生活中各種不同的體驗,也都充滿一種爽朗的格調,極富有情趣。以上作品都生動地寫出了愛情生活的美好,充滿一種歡樂幸福的基調。但有聚合就有離別,痛苦往往與幸福相伴相生,《詩經》中聽作品也寫了愛情生活中的另一面。如《王風·采葛》共三段,每段三句,句式結構相同: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在音樂上采用同一曲調的重復,伴以同一曲調的反復詠唱,給人“一唱三嘆”的韻味?梢娺@種簡單的重復,不僅便于記憶,便于傳唱,而且在藝術上也能起著強化感情的作用。 《王風》中的《采葛》,就表現了別后對情人刻骨相思的真摯感情。其實相愛的人離開他一天,他就陷入了無限的思念之中,想象她正在采摘美麗的香草,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很慢!耙蝗詹灰,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月”、“秋”(接這里當指一秀)“歲”時間的概念,越來越漫長,以此真實而微妙地表現出相思之纏綿與難熬。在這里,與具說是表現思念的痛苦,不如說是表現愛情的甜蜜,表現一種與痛苦糾纏在一起的特殊的幸福感。這樣復雜感情的表現也是能喚起無數人的共鳴的!耙蝗詹灰,如隔三秋”或“一日三秋”,在后世竟成為表達對人思念的一個熟語,足見它的藝術力量。 雅 頌 如果說十五國風大多是社會上廣為流傳的民眾的杼情歌曲,《詩經》中的《雅》、《頌》則基本上是為特定的目的而寫作,在特定場言中使用的樂歌!堆拧贩譃樾⊙藕痛笱诺牟糠,是貴族宴飲或朝廷演奏的樂歌。而《詩經》中的《頌》,則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小雅》中的這些歌,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封建領主貴族階層的生活,真實地展現了周代活動的場面。它們是周代禮樂文化的直接產物。在統治階次看來,之只是手段,目的是為了鞏固政權。這些燕歌的創作,正是為了用歌曲的形式,告誡人們要遵循燕禮儀,以期通過燕鄉融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小雅》中的燕鄉歌,其主體風格都是雍容平和,典雅精致的。 由于《小雅》來源于民間,與國風難分軒的歌詩,從歌詞表達的內容感情看,其風格則是偏于衷怨悲憤的。 《大雅》三十一篇,大部分似乎西周初期!洞笱拧分凶钣袃r值的作品是史詩性歌曲,如《生民》、《公劉》、《皇矣》、《火明》等,皆為周民族史詩。這些史詩出于周王朝,史、樂官之導,是用于歌頒祖先的祭歌。如《大雅、生民》帶有神話色彩,敘述了周民族的起源,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向文系社會轉變的歷史情況。 這些產生于人類童年時期,歌頌本民族英雄的史詩性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情節性,在結構布局上都按照歷史事件發展的順序列依次敘述,雖然它們的篇幅不如荷馬史詩那么長,但卻明顯具有史詩的本質特征。 大小雅在音樂上的區別是不同的,由于用樂場合的不同要求,形成它們在音樂風格上的差異。吳公子季札觀樂后談到《小雅》時說:“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小雅》的表演,美妙至極,特別是表現悲怨之情時,很有節制,比較含蓄。而談到《大雅》時則說,“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大雅》的表演,氣勢寬廣,音樂給人熙熙平和之感,旋律曲折而剛勁,體現了文王的德行。諸侯土火夫燕的小雅,其風格是偏于雍容典雅的。大小雅音樂風格的差異,往往通過不同的樂隊組合來體現。小雅表演時采用了以絲行為主的樂隊。而大雅表演時采用的是以鐘鼓為主的樂隊。 頌 《頌》有商頌,周頌,魯頌,合稱三頌。商頌五篇,是商奴隸主貴族祭禮祖先的頌歌,被保存在商后裔宋國那里。其內容主要表現對武功的歌頌與夸耀。周頌三十一篇,產生于西周初年,是西周封建領主貴族的廟堂樂章。其內容多為意揚周人以“德”配天的觀念和歌頌周王朝祖先的功德。 《頌》作為宗廟祭禮的樂歌,在音樂上具有以下特點: 1、樂隊龐大。 2、節奏緩慢。 3、載歌載舞,聲音并茂 周文化被后世稱之為“禮樂文化”,它與商文化迥然有別!抖Y記,表記》說:“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前者篤信神鬼,事關大小,都要下坐請示神鬼;而后者雖然“敬神”,但是注重的是人和事,所以周代的“禮”。周禮的精髓就是調節,規范現實的人際關系,要周人在實際生活中確立“尊尊”“親親”的穩定的社會秩序。周禮的內容極其廣泛,不僅意味著等級制度,還包括種種法規及細如牛毛的典禮、儀式。在周代,行“禮”必伴隨有“樂”作“樂”在大多數場合下就是行“禮”的過程,故“禮”和“樂”向來是不分家的。 《詩三面》在曲調上雖可分為風,雅、頌三種,但在周朝領土貴族的眼里則基本上有兩種用途:一是用于典禮儀式,據考證《周頌》三十一篇,全都是典禮歌,大小雅一百五篇,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典禮歌,國風中的周南、召南也有不少作品是用于典禮儀式的。二是用作“教國子”的教村!吨芏Y、春官、大司樂》曰:大司樂的職責是聘請有德之人教育貴族子弟,“以示德教國子”,“以樂語教國子”?梢,詩樂的唱奏是當時禮儀活動中不可或可缺的內容,詩經歌曲已成為周代禮樂,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中古以前,中國的音樂沒有獨特性,那時是以詩歌為主,音樂則附屬于詩歌。到近古以來,音樂有了獨立的精神,反過來以音樂為主,詩歌則服從于音樂。換言之,前者為詩歌至上主義的時代,后則為音樂至上主義的時代,我們可以從古代歷舉事實中來說明。中國最古的制曲規律是: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舜典》)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音。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關雎詩序》) 詩其言志,歌詠其聲,舞動其容,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樂記》) 所以說,《詩經》上的歌謠,都是先有徒歌,然后才合以音樂。 參考文獻: 方玉潤:《詩經原始》 孫作云:《詩經與周代社會》,中華書局1979年版 劉饒民:〈〈詞與音樂〉〉,云南人民出版社1版982年 本文來源:windows l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