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xnpll"></td>
  • <pre id="xnpll"><strong id="xnpll"><xmp id="xnpll"></xmp></strong></pre>
  • <table id="xnpll"><option id="xnpll"></option></table>
  • <track id="xnpll"><ruby id="xnpll"><menu id="xnpll"></menu></ruby></track>

  • <acronym id="xnpll"></acronym>
      位置導航:首頁 >> 詩經文化網 >> 農學與詩經 >> 正文
      從《詩經》看商周時期的農田耕種過程與管理方法
      信息來源: 發布時間:2020年8月13日12:38 文章編輯:339007849

      摘要:《詩經》中的農業詩記敘了商周時期農耕生產的一整套耕種過程和管理方法,先民通過相土、開荒、整地、選種、播種、保苗、除草、灌溉、除蟲、施肥、收割、晾曬、入倉等一系列活動,于平原繡野中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創造著人類的歷史!对娊洝芬栽姼璧男问叫蜗蟮卣故玖松讨軙r期詳實的農耕生產情況,為我們了解古代農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關鍵詞:詩經;商周時期;耕種過程;管理方法

      《詩經》中許多篇章描繪了先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勞動場景,我們幾乎可以從中看到商周時期農耕生產的一整套耕種過程和管理方法,大致有相土、開荒、整地、選種、播種、保苗、除草、灌溉、除蟲、施肥、收割、晾曬、人倉等一系列活動。

      選擇好適宜耕作之地是進行農耕生產的首要工作,先民運用長期積累的經驗選擇能為自己提供生活資料的最佳土地,后稷被認為是相土的專家: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大雅·生民》)周人的另一先祖公劉率領周民自邰遠徙,通過仔細觀察,慎重考慮,終于選定了既富庶又繁榮的豳作為定居之地:篤公劉,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遁宣,而無永嘆。”(《大雅·公劉》)公劉認為此地宜于農業耕作,大家能夠在此獲取衣食之源,然后民將安今之居而無長嘆!多{風·定之方中》說到衛文公徙遷復國,發展農業生產時也是首先做了一番相土工作:開彼虛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降觀于桑。朱熹意為:觀之以查其土宜也。衛文公又通過占卜驗證了他相中的確實是一個適合耕種植桑的好地方:卜之其吉,終然見藏。” 
        《小雅·楚茨》告訴我們在已經選好的耕作之處,要先除掉叢生的蒺藜,把土地開墾出來: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為?我藝黍稷。《周頌·載芟》也是先敘述的除去雜草砍伐樹木的墾荒:載芟載柞,其耕澤澤。毛傳:除草日芟,除木日柞。有時還需要放火燒荒:瑟彼柞械,民所燎矣。”(《大雅·早麓》)為了保證播種的順利進行,還要做一系列的準備工作,要劃定田界,乃疆乃理”(《大雅·綿》)、我疆我理”(《小雅·信南山》)、于疆于理”(《大雅·江漢》);要平整土地,徹田為糧”(《大雅·公劉》)、徹申伯土田、徹申伯土疆”(《大雅·菘高》);要開溝挖渠,乃宣乃畝”(《大雅·綿》)。 
        商周時期先民對整地工作相當重視,從甲骨文中字的形狀可以看出當時田間已經整治得很規范,溝渠縱橫,以防暴雨洪水沖毀農田!对娊洝分谐R字,如:傲載南畝”(《小雅-大田》)、乃宣乃畝”(《大雅·綿》)、橫從其畝”(《齊風·南山》)等等,畝就是壟,在田中翻土起壟,并且根據地形和水流走向,將壟修成南北向(南畝)或東西向(“南東其畝的東畝),這可謂壟作的萌芽。春秋戰國時期對整地已明確要求做到深耕和熟耰,《莊子·則陽》: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予終年饜飧。《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即要求深耕之后將土塊打得很細,這樣可以減少蒸發,保持土中水分,以達到抗旱、保墑、增產的目的。深耕的程度要求做到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然后方可大草不生,又無螟蜮,今茲美禾,來茲美麥。在整地技術方面,西周時期已經出現的壟作萌芽這時已形成為一種較為完備的耕作法——甽剛畝法。甽畝法在戰國時期已比較流行,甽畝已成了農耕的代名詞,如甽畝之中、甽畝之勤、甽畝之人。甽就是溝,畝就是壟,據《呂氏春秋·辯土》要求畝欲廣以平,甽欲小以深,下得陰,上得陽,然后咸生。其規格為: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其鎛八寸,所以成酬也。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間稼也。一般是在高早的田里將莊稼種在溝里,在低濕的田里將莊稼種在壟上。實行壟作,可以加深耕土層,提高地溫,便于條播,增強通風透光,利于中耕除草,提高抗旱防澇能力,從而達到增產的目的。但開溝起壟勞動強度大,原有的手工農具較難適應這一客觀要求,于是起用牛耕開壟,《國語·晉語九》:宗廟之牲,為畎畝之勤。指的就是當年在宗廟作為祭祀品的牛,現在用來拉犁開畎(即甽)作畝(即起壟)?梢,戰國時期牛耕的推廣和壟作技術的推行是有密切關系的。 
        經過以上的努力,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會是:昀昀原隰、疆埸翼翼”(《小雅·信南山》)接下來待選好種子既種既戒”(《小雅·大田》)則可以播厥百谷了。播種要及時,《呂氏春秋·審時》指出: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約。”“得時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氣章。《大雅·生民》: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蔸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后稷在經營莊稼時,注意選擇光亮美好、肥大飽滿的種子,這樣的良種方能保障禾谷的子實長的堅實美好。原始農業的播種技術比較簡單,只有穴播和撒播兩種,穴播一般是先用于塊根、塊莖植物,后來才用于播種谷物。撒播則用于播種糧食作物。商周時期的播種方法還是以撒播為主,《大雅·生民》中有:禾役穟穟,毛傳:役,列也。描述的是行列整齊的禾苗,由此可推測,當時可能出現了條播技術的萌芽。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壟作盛行而推行條播。條播的莊稼縱橫成行,利于田間通風,可達到等距全苗的目的。 
        等禾苗長出后,隨之而生的野草往往妨礙莊稼的生長,于是進入中耕除草保苗階段,中耕除草通過對作物株行間進行松土、滅草、壅根等生產活動改善其生產環境,促進禾苗順理利成長!洞笱·生民》:菇厥豐草說的就是除掉野草,保護禾苗,《小雅·甫田》:今適南畝,或耘或耔。耘是除草,耔指用土培苗,是保苗的一種方法,《周頌·良耜》: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只有把苗間雜生的荼蓼薅除,才能保證黍稷的繁茂。西周時期,先民已經認識到除草培土對作物生長的促進作用。當時田間的雜草主要是莠和稂,《齊風·甫田》:維莠驕驕、維莠桀桀,《小雅·大田》:不稂不莠。莠是象粟苗的狗尾草,稂是象黍苗的狼尾草,都是旱田農業中似苗實草的伴生雜草。中耕除草戰國時期稱為耨,由于壟作技術和條播方法的推行,中耕除草成為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要求做到:五更五耨,必審以盡。間苗也是中耕的一項內容,這項工作要求留下大的,除掉小的。種在肥地上的不要讓莊稼過于茂盛,種在瘦地上的,不要讓莊稼擠在一起。

      先民不僅懂得精耕熟耘等精耕細作,而且注意莊稼的灌溉、施肥和除蟲。當降水分布與作物生長季節失調,就會產生人工灌溉和排水的需要,這時需借助修建水利設施調節和改善農田水分狀況,以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近年來草鞋山和城頭山等地古稻田遺址的發現說明早在六千多年前,我國南方稻作業中就已出現了原始灌溉技術,并有了一定規模的灌溉設施。商周時期的灌排系統主要是在農田之間挖掘很多溝渠,稱之為溝洫,相傳大禹治水時已發明了溝洫。農田溝洫發展至周代已比較系統和完善,《周禮·冬官·匠人》: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甽,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為之澮專達于川,各載其名。《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于畿。《周禮·地官·稻人》:稻人掌稼下地;以潴(陂澤)畜水,以防(堤岸)止水,以溝(干渠)蕩水,以遂(支渠)均水,以列(田埂)舍水,以澮(排水溝)寫水。從以上描述可看出,按功用和所控制的灌溉面積大小的不同,當時把溝洫大致分為澮、洫、溝、遂、甽、列各級,分別起著向農田引水、輸水、配水、灌水以及從農田向外排水的作用,形成有灌有排的農田水利體制!对娊洝分薪洺L岬饺,《大雅·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小雅·黍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公劉率周人定居豳和召伯(召穆公)經營謝邑時都特別注重泉水的有無,陳文華先生認為這說明當時已經利用泉水灌溉!缎⊙·白華》:濾池北流,浸彼稻田。淲池在西安西南,是滮水之源,北流經鎬京人渭水,其水被人們利用來灌溉稻田!缎⊙·信南山》:昀昀原隰,曾孫田之。我疆我理,南東其畝。”“既優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農田水利大發展時期,灌溉已被視為農業生產的當務之急,《荀子·王制》明確提出農業生產的首要任務就是:修堤梁(修理堤堰),通溝澮(開挖水渠),行水潦(疏通水道),安水臧(蓄貯水流)。當時還修建了一批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灌溉工程,著名的有安徽壽縣的芍陂、河北鄴縣的西門豹渠、四川灌縣的都江堰和陜西關中的鄭國渠等。這些水利工程以及上述水田溝洫設施主要是利用地表水流來灌溉農田。對于地下水的利用則是靠井灌,井灌主要是用于園圃中灌溉蔬菜,原來是人工用瓶罐從井中取水,后來發明提水機械桔槔!肚f子·天地》載: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捐捐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功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泆湯,其名為槔。’”《莊子·天運》也有記載:子獨不見夫桔槔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在平整后的土地上添挖溝渠,經過灌溉的土地水量更加充足,土質潮濕松軟,更利于百谷的茁壯生長。

      先民還根據作物的生長情況追施肥料以滿足作物對營養的不斷需求。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周頌·良耜》)則是把薅除的荼蓼等雜草漚爛在田間作為綠肥,使莊稼長得茂盛。此外,掃除廢棄的雜物,用火燒、土化等方法制成的堆肥也是當時常用的肥料!抖Y記·月令》講到夏季多雨,除草以漚腐、燒灰、浸泡水中藉以殺草,從而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用火燒和水漚兩種辦法消滅田間雜草可以肥田。同時還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環境的作用。施肥作為農耕生產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而被特別重視,《韓非子懈老》:積力于田疇,必且糞灌。《荀子·富國》: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刺草殖谷,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

          除蟲是耕種管理的重要環節,《詩經》中多次提到破壞農作物生長的害蟲,《大雅·瞻印》:蟊賊蟊疾,靡有夷屆。《大雅·桑柔》:降此蟊賊,稼穡卒瘁。在《小雅·大田》中可以見到人們防治蟲害:去其螟媵,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螟食苗心,媵蛀苗葉,蟊害苗根,賊壞苗節,先民在長期的耕作實踐中,通過細致的觀察,充分認識了諸多害蟲對莊稼的危害,于這些害蟲必須及時清除,以免幼苗受損,影響收成。人們利用昆蟲的趨光性特點,采用火光來誘殺害蟲,令其自投火中。自取滅亡。

        隨著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商周時期已經脫離了原始農業那種不耘不灌,任之于天的狀態。同時,由于人口的增加,對耕地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對土地的利用不再是荒十年八年,等到草木茂盛再重新開荒播種,而只要休閑兩三年之后就可以繼續耕種,從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西周的耕作制度是種植一年休耕兩年的休閑制,土地利用率已達三分之一,比起原始農業的拋荒制大大提高了!吨芏Y·地官·大司徒》記載中有不易之地、一易之地和再易之地,這就是為了合理的保持土地的肥力。根據田地整治程度確定休耕輪作制度。所謂不易之田就是無需休耕的上等好田,一易之田即耕作一年休耕一年的一般田地,再易之田即耕作一年休耕兩年的生荒田!对娊洝分杏套專門的術語言稱不同生熟程度的田地,《小雅·采芑》: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蓄畝。《周頌·臣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爾雅·釋地》解釋為:田一歲日蕾,二歲日新田,三歲日畬。即初墾的生荒田稱為菑畝,耕作了兩年的是新田。三年以上的熟田就稱作。這種由荒地逐步整治成為熟田是耕作技術進步的表現。到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深耕易耨、多糞肥田等耕作技術的出現和推廣,農田水利工程的興修,使地力得到恢復和提高,有一部分較好的土地就不需要休閑幾年再種植,而是每年都可以種植,這種土地利用制度叫連年種植制,這一部分土地的利用率是百分之百,比休閑制提高了兩倍,這在我國耕作制度上是個巨大的進步,從此以后,我國就走上了連年種植制的道路。有的地方由于人口密集,土壤肥沃,加之善于耕作,精心管理,則可四種而五獲,甚至歲而再獲。 
        經過諸般勞作,人們期盼的豐收如期而至豐年多黍多稌”(《周頌·豐年》),忙碌而喜悅成了收獲季節的主旋律:恒之秬秠,是獲是畝。恒之糜芑,是任是負。”(《大雅·生民》)“載獲濟濟,有實其積。”(《周頌·載芟》)“獲之挃挃,積之栗栗。”(《周頌·良耜》)我們的先民是勤勞的,又是非常善良的,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小雅·大田》)收割后遺漏的麥穗不再去拾取了,就留給那孤苦無助的寡婦吧,也許會稍助其生計!对娊洝沸蜗蟮孛枥L了收獲之豐,《小雅·甫田》:曾孫之稼,如茨如梁。《周頌·良耜》言所獲黍稷: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九月筑場圃”(《豳風·七月》)早早準備好曬谷場,等莊稼收割完畢運至此打場晾曬。人們期待著豐收,為豐收后的倉儲作充分的準備: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小雅·甫田》)“乃積乃倉”(《大雅·挃公劉》)。待收糧入倉,一年的生活有了物質上的保障。 
        《詩經》以詩歌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商周時期詳實的農耕生產情況,為我們了解古代農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我們的先民就如此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地在繼承與創新中于平原繡野上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創造著人類的歷史。

      本文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免責條款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網絡實名:十堰新聞網 十堰新聞 域名網址:www.uunss.com
      投稿郵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
      色噜噜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