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以農業立國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又是一個詩歌大國,農業與詩歌的結緣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從原始社會的二言詩到周至春秋時代的四言詩,內容多與農業勞動相關,多種多樣的勞動,成就各種各樣的詩歌。尤其是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其內容不管是描繪現實的勞動生活,還是抒發內心的情感,無不帶有明顯的農業文化的烙印,生動真實地反映出農業生產勞動和農業社會生活的全貌。 (一)后稷之穡到公劉遷豳 中華民族以農立國,農業起源很早,大約6000年前仰韶文化早期,即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度的階段,我們的祖先就進入了農業種植的時代。先民早期生活來源主要是畜牧和漁獵。游牧時代,大體始于庖犧氏時,析釋庖犧氏之名義,便可知是庖犧最初是教民畜牧的。庖犧氏教民畜牧,雖可繼狩獵乏時之不足,但畢竟圈之飼養不易,且甚費工夫。因此,當時漁獵仍是主要的生活來源。然而,這種以漁獵為生活來源是缺乏可持續性的。人的繁衍遠遠超過魚、獸的繁衍。因為人可以走動尋找食物,且知道趨利避害,保護生命,而魚處水則活,失水則枯,獸在林則活,失林則逐,且魚、獸繁衍有時,失時則絕。人卻不同。按照韓非子的說法:“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余,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鄙瞎胖,人民少而漁獵可供,有獵可打,有魚可捕,生存自然沒有問題,然而漁獵終有盡時,而一旦無獵可打,無魚可捕,生存將面臨危機。同時隨著人口增加,需求增加,而自然資源不斷減少,需求矛盾日益尖銳!肮胖嗣,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保ā俄n非子·五蠹》,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 人日多而獸日少,衣食難繼,如何延續生命,于是到了神農時代,始知播植五谷,使行居逐漸變為定居,從《詩經》中的《公劉》等篇看,周人就曾舉族進行過不止一次的遷徙。經過漫長的生活探索,人們慢慢知道畜牧必擇善地,而農耕則可以隨地皆宜。肉食有時生病,谷食不惟不生病,并能養人而減少疾病,于是人們開始尋找嘉種,種植以維持生命。 黃帝至禹時期,中原地區是人群活動集中的地域,主要部落有:邰氏、厘氏、華胥等氏族。其中姬姓邰氏族為帝嚳后裔。孫希旦《禮記集解》云:“殷、周皆禘嚳者,而帝嚳者,稷、契之所自出也!薄妒酚洝の宓郾炯o》《正義》引《帝王世紀》云:“帝俈高辛,姬姓也”,“都毫,以人事紀官也!闭f明帝嚳系黃帝后裔。又云:“帝俈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源,生后稷!薄洞笱拧ど瘛罚骸柏食跎,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薄妒酚洝ぶ鼙炯o》亦云:“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迸_、駘、邰、怡,古代相通!墩f文解字》云: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棄外家國。從邑、臺聲,右扶風邰縣是也!薄独ǖ刂尽吩疲骸肮食且幻涔Τ,在雍州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國!奔唇耜兾魑涔h楊陵。由此知,以今河南偃師為邑地的姬姓帝嚳,和有邰部落之女姜嫄婚配,而生棄。所謂“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币约啊敖獘惓鲆,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敝械摹暗邸、“巨人”實際就是帝嚳!秶Z·魯語上》和《禮記·祭法》篇均云:“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钡蹏坑址Q帝俊,《山海經·大荒西經》云:“帝俊生后稷!惫弊ⅲ骸翱∫藶閲!蓖鯂S《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云:“帝嚳之名,已見《逸書·書序》:‘自契至于成湯八遷,湯始居毫,從先王居,作《帝告》!妒酚洝ひ蟊炯o》告作俈。案《史記·三代世表》、《封禪書》、《管子·侈靡》篇以為嚳!敝転辄S帝后裔族,故有邰部族活動在渭水流域。 渭水流域,近山靠水,尤其是水力資源豐富,這是生存的必須條件。水一直是人們的生命之源,不獨古代,即便今天,水仍然是人類生存的頭等大事。在先民只能靠天生存的早期時代,人們要想生存必須依山傍水。有山便可以采集和捕獵,解決食物問題;有水才不至于干渴而死。只要讀過上古神話的人,都知道那個與日競走的夸父,當他追趕太陽,將要進入太陽光圈的時候“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敝劣诳涓笧楹我c日逐走,今人已不得而知了,但他追趕太陽溶入太陽光芒之中的高大形象,卻是令人回腸蕩氣,感佩不已。而他最終渴死道中的慘象,直接啟示人類不能缺水,缺水就會干渴而死。就當時來說,人們要想生存,必須依山傍水。渭水流域,地近嵩山,背靠黃河,有山山不大,多是低山丘陵,有深低山、淺低山、深中山和淺中山,又多為沖積扇平原,地貌復雜。由于復雜的地貌,使渭水流域河流眾多,水源充沛,而且暖溫帶山地季風氣候使這里四季分明,適宜人類生存。而且這里土壤肥沃,土質多以褐土為主,兼有棕土、潮土,由于土壤適合植物生長,山上植被茂盛,物種繁多,動物的種類也非常豐富,為人類的生存、繁衍和文明起源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正是由于這里適宜人類生存,所以自炎帝神農氏起,嵩山周圍和黃河流域就已經成為人們生存、活動的理想選擇地段。后經有邰氏族的長期經營,到后稷時代又善種谷物,堯舜就將其舉為農師,封于邰。因后稷出自黃帝族,黃帝從姬水成,故為姬姓,后稷因之亦為姬姓。從《詩經》中的篇子《大雅·生民》可以得到證明!柏食跎,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B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吁,厥聲載路!瓍n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于今!边@幾句詩的大意是說,是誰生下第一代周人,姜嫄就是那位母親。且說周人怎樣降生?有一天姜嫄行禋祭,因為無子求上帝。她踩著上帝的腳拇指印,心里歡喜。就在那里停下來休息。她懷孕了,不敢大意。后來生了孩子,那就是后稷!B兒飛去了,后稷哇哇哭?蘼曈珠L又洪亮,傳到大路上很遠的地方!榔肥⒃谀就肜,木碗瓦罐都裝滿。香氣開始升上天,上帝安然來受祭,這香氣真正合時宜?自從后稷創祭禮,無災又無難,直到今日里!渡瘛肥侵苋思o錄關于他們的始祖后稷的詩篇,主要歌詠其功德和靈跡,是周氏族的史詩。由詩中可以得知:后稷為姜嫄所生,而姜嫄又為帝嚳之妃,所以周人祭祀多供奉帝嚳,周人皆以自己為帝嚳之子孫!吨茼灐に嘉摹芬灿校骸八嘉暮箴,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边@是周王郊祭始祖后稷以配天時所唱的樂歌,稱頌先祖后稷有文德,種植谷物,遵守天命,養育民人,不分疆界,施德如一!遏旐灐らs宮》也有記載:“閟宮有侐,實實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稚菽麥。奄有下國,俾民稼穡。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纘禹之緒!边@些周人史詩都能說明后稷為帝嚳之后代,周人之始祖,周是以農業起家的民族!妒酚洝ぶ鼙炯o》亦云:“周后稷,名棄”,其母“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睏墢男【拖矚g農業,長大后更是擅長農耕。地方志也多有記載,如《括地志》:“古邰國,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嫄祠!泵O云:“邰,姜嫄國也,后稷所生。堯見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因封于邰也!薄独m漢書·董卓傳》云:封斄鄉侯。注云:“斄縣故城南,舊邰城也,后稷之封邑矣!薄端洝の妓ⅰ吩疲骸拔妓謻|逕邰縣故城南,舊邰城也,后稷之封邑矣!薄对涂たh圖志》云:“武功縣古有邰國,堯封后稷之地!泵鞔钊陮挕吨匦藓箴R記》云:“稷山實聞喜之故地。今山上有后稷祠、墓,稷山縣主之,山下有姜嫄祠、墓、聞喜主之。祠旁又有蛇虎澗,俗傳為姜嫄棄稷之所。故境內神廟稷居其辦,其在北域外者,又稱壯麗。邑人歲以夏四月十有七日為神之誕辰,前后賽會三日,農家之器用咸鬻于此!薄堵勏部h志·沿革門》引瞿鳳翥《涑水編》中之《姜嫄墓記》云:“邑西北三十五里,有冰池,世傳后稷棄此,詩云:‘置之寒冰’是也。池東為姜嫄之墓。山后荒壟數十畝,為有邰氏墳”!梆⒉ス扔诖耸,故其山曰稷。上有后稷陵,下有姜嫄墓! 從周人的歷史上看,曾有過多次率族遷徙居住地的情況,這大概與周人以農業為生,也與其農業發展水平有關。周人雖在后稷時已經開始從事農耕,但一直處于刀耕火種階段,靠天氣靠地力以求生存,地長期使用便會板結,不利于谷物生長,如若不定期遷徙,地力難以恢復。所以,后稷的后代不窋為了尋求更好的生存地域,不得不帶領族人舉族遷徙戎狄之域。周部落在“戎狄間”,就足以說明當時生產力確實還很低,仍是處在游獵和粗耕階段!妒酚洝ぶ鼙炯o》云:“不驞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睆暮箴⒅凉珓,周人應多次遷徙,而且多與戎狄相處,經不驞到公劉幾世的經營,農業生產有一定的發展。到了公劉的時代,又有一次大的舉族遷徙!独ǖ刂尽吩疲骸搬僦菪缕娇h即漢漆縣,詩豳國,公劉所邑之地也!薄豆珓ⅰ沸⌒蛟疲骸肮珓⒆咱ⅲ☉獮槿值议g)遷豳,初步定居并發展農業,為周代統治階級的開國歷史!孫作云先生也說:“在公劉時代,周人已經進入階級社會,建立了國家!薄妒酚洝⒕磦鳌吩疲骸爸苤茸婧箴蚍馀c邰,積德累善十余世,公劉避桀居豳!薄对姟す珓ⅰ贰睹珎鳌氛f:“公劉居邰而遭夏人亂,追逐公劉,公劉乃避中國之難,遂平西戎,而遷其民,邑于豳焉!惫珓⑦w豳,為今陜西省彬縣!逗鬂h書·西羌列傳》云:“后桀之亂,畎夷入居邠、岐之間!贬偌唇耜兾鞅蚩h,岐即今岐山縣!妒酚洝ば倥袀鳌吩疲骸肮珓⑹漯⒐,變于西戎,邑于豳!奔唇耜兾鞅蚩h及旬邑一帶。公劉遷徙于豳的主要原因,是乘夏末之亂,圖謀向東南發展!对娊洝す珓ⅰ穭t是直接歌詠公劉從邰遷豳的事跡的詩篇。第一章就是寫遷豳之因的:“篤公劉,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痹姷囊馑际钦f,忠厚篤敬的公劉,不敢安居只顧忙碌。修田界,整疆場,糧入屋,谷進倉。準備干糧袋子裝。他要帶領眾族人,一心一意奔大康。張開弓,執好盾,還有長矛和板斧,一齊扛肩上,邁開大步向遠方。為什么要遷徙呢?是因為在這里 “匪居匪康”,居住的不康寧,難以建大功,因此才“思輯用光”,另選良地建大功。公劉是周族社會發展史上一個很有作為的人物,也是草創先周奴隸主國家政權的第一位國君!豆珓ⅰ吩娒枋隽怂w豳之后率領族人開墾荒地,建立新居的宏大氣魄!豆珓ⅰ吩姀牡诙缕鹁褪菍懙结俚氐那闆r: 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 篤公劉,于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止基乃理。爰眾爰有,夾其皇澗。溯其過澗。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這首詩共五章,前三章寫周人初到豳地之后,察看地形,上山岡,下平地,近水泉,拓地開荒,選土安民,人民越聚越多,個個都覺心情愉快,精神奮發。接下來幾章寫營建住房的情況,觀測日影,勘察山脈走向,探究泉眼源流。同時成立三軍,丈量土地,種植谷物,生產食糧。宴飲群臣,歡樂情融。這里選錄的是后兩章,其大意是說:忠實篤厚的公劉,開辟出寬廣的山野土地,親自察看地形觀測日影,勘察南嶺和山丘,追溯流泉的起源。組織三軍輪班干,丈量洼地平地都,開辟田地生產糧。天地伸展到西方,豳地的土地寬又廣。 忠實篤厚的公劉,在豳又把住室建。渡過清澈渭水河,磨石采碫把石搬。房基屋墻修筑好,人眾力大勢可觀。澗河兩岸全住滿,順著河流向上延。安頓大眾都妥當,芮水灣中人全滿。 公劉遷豳,不僅開拓了生存空間,而且在這里并建立了奴隸制統治政權,使周人的歷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也為周人在豳地及以后的向東發展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從公劉遷豳建國,直到周文王,周人一直居住在豳地。豳國的地域大體相當于今陜西彬縣、旬邑、長武、耀縣及銅川部分地區!妒酚洝ぶ鼙炯o》云:“公劉卒,子慶節立……慶節卒,子皇樸立;势妥,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毀逾立。毀逾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痹谏檀、中期,周族始終與戎、狄互相錯居雜處,從慶節以下諸君無甚大作為,所以《詩經》中沒有記載上述幾十位周人國君的業績。直傳到古公亶父時,才算能與后稷、公劉業績相當!妒酚洝ぶ鼙炯o》云:“古公亶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敝苋艘恢币陨妻r耕而著稱。據《春秋左傳正義》卷五三記載,商在“社稷五祀”中的稷,已由夏代以前的烈山氏之子柱,改定為周始祖棄,說明商與周的關系是較密切的。周人自居豳之后又經幾十代人的努力,財富充足,國力日漸強盛!睹献印ち夯萃跸隆酚涊d:“昔者大王居豳,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薄秴窃酱呵铩贰短畟鳌芬灿泄殴珌嵏甘卵R、牛羊、皮貨,以及金玉、重寶的記載,這些都說明當時的周國已經是比較富有的西方諸侯國了。 商自盤庚遷殷(今河南省安陽市),又下傳三代至武丁時期,國勢比較強盛。武丁是一個有為的國君,他看到周人豳地的發展很不放心,暗中指使犬戎攻周,扼制豳國的發展。為去狄人騷擾,古公亶父不得已再次率族人遷徙!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骸拔粽叽笸蹙俞,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メ,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泵献拥脑捳f的是很有道理的!遏旐灐らs宮》:“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边@是說太王之所以由豳遷岐是為了向東發展,為其子孫滅商做準備。據馬正林先生考證:古公亶父遷岐的路線,大致是“沿莫水南下,繼徙杜水,又溯雍水(今濰水)西行,至于岐山下的周原!保R正林《〈豐鎬——長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78! 《大雅·皇矣》也明確記載:“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維此二國,其政不獲。維彼四國,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顧,此維與宅!痹姶笠馐钦f:偉大的上帝,臨視人間頗分明。夏商兩朝末,國家政教難以推行。尋思四方諸侯地,念及周人有德國。邰小歧弱難發展,有心增大周封境。眷顧西方周原地,賜予周王這片地。詩《大雅·綿》也有記載: 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冗,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筑室于茲。 全詩八章,這里選錄的是前三章,詩的大意是說:拖拖拉拉,大瓜連小瓜,當初我們周族,杜水沮漆是老家。古公亶父,把山洞來挖,把地洞來打,那時候沒把房子搭。古公亶父,早晨趕著他的馬,順著西水岸,來到歧山下。和他的姜氏夫人,來找地方重安家。周原土地真肥美,堇菜苦菜都像糖。大伙兒有了商量,神的主張刻在龜板上,說的是:“停下”、“立刻”,“就在這兒蓋起房!边@是周人記述其祖先古公亶父由豳遷岐選擇地城筑城的事跡。周民族的真正強大始于姬昌時,而基礎的奠定則是古公亶父!洞笱拧ぞd》全詩八章重在寫古公亶父遷國開基的功業,從遷歧、授田、筑室直寫到驅逐混夷!洞笱拧せ室印芬灿涊d有古公亶父開墾岐邑的情況:“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啟之辟之,其檉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遷明德,串夷載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惫殴珌嵏嘎暑I族人鏟除雜草,砍掉枯樹杈,修枝剪葉,平整土地,灌木繁茂新枝生長,天賜福祿周國永享。古公亶父是周氏族發展中的一代明君,率族由豳遷岐,開辟疆土,發展農業,奠定了翦商的雄厚基業。 (二)文武滅商建國 古公亶父去世后,其小兒子季歷繼位。季歷繼成其父之志,繼續發展生產,鞏固政權!洞笱拧せ室印贩Q贊說:“自大伯王季。維此王季,因心則友。則友其兄,則篤其慶,載錫之光。受祿無喪,奄有四方。維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嗣骺祟,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比!痹娙朔Q贊這位王季品德高尚,親愛弟兄,誠懇待人。上天賜他光明和福祿,周人真心擁戴無異心。由于周人團結一致,共謀發展,勢力很快擴展,國勢日益強盛。殷商王朝看到周國的日益強盛,既擔心又一時難以殲滅。只好對之采取時打時拉的政策,但最終殷王還是殺死了季歷!妒酚洝ぶ鼙炯o》記載:“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本驮谖耐鮿钪緶缟痰耐瑫r,商朝天子帝乙卒,子辛繼位為王。帝乙有二個兒子,大兒子叫微子啟,是帝乙的妃子所生,小兒子叫辛是正宮娘娘所生。微子啟雖然仁賢,但由于母賤,不得立為太子,而小兒子辛自然是皇位繼承人。由于辛暴虐兇狠,天下人謂之紂。紂的叔父比干丞相常進諫紂王,精心治國,以國事為重,勿為美色所惑。紂王由是怨恨,借機殺死比干。紂王聽信妲己之言,荒淫無度,斂財不止,聚天下之財屯于鹿臺,征天下糧積于巨橋,不顧百姓死活,大興土木,肆意擴建宮殿、樓、臺、池、榭。為誅滅異己,施酷刑,造炮烙,制火柱,營蝎池、設肉林,殘毒之極,天下無辜慘死者不計其數,商紂統治,暗無天日。此時西方的周人在其首領姬昌的帶領下,正勵精圖治圖謀向東發展。他們請來了賢人姜子牙,輔佐國事,周國治理的井井有條,國勢更加強盛。 商紂王見周國日益強盛,為攏絡文王,下令加封文王為三公之一。處于周東方的崇國與周國接壤,是周東向發展的阻礙,又是紂王的心腹。崇伯虎探知周人意向,建議紂王趁周羽翼未豐,打擊削弱西伯姬昌。紂王聽從崇侯謀議,于是借各方侯伯朝會之機拘留關押了姬昌。姬昌本是深懂政治之人,被囚禁朝歌之后,深自韜晦,明哲保身!兑住ゅ柁o》稱:“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庇捎诩Р朴陧w晦,再加上太公讓散宜生以金千鎰深結紂王寵信大臣尤渾、費仲等人。因此在朝歌監獄倒也安全無事。姬昌被囚禁朝歌不得回歸封地,為了排遣心中的苦悶和憂愁,他在囚地苦心鉆研伏羲八卦,將伏羲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并為每卦寫了卦辭,每卦又分為六爻,均有簡單的辭義。據說這就是后來的《周易》!吨芤住纺依ㄌ、地、人三理,深演陰陽轉化程序,探究人倫精妙道理,是中華民族的第一部囊括天、地、人宇宙人生大智慧的文化典籍,被朱熹稱為中華文化的活水源頭。其哲理內涵直到今天仍散發著它的清香,閃耀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為今天的世人提供著人生路燈。 光陰荏苒,姬昌被囚羑里轉眼已是兩個春秋,長子伯邑考到朝歌探望,遭紂王殺害,周人為使紂王早日釋放姬昌,派人持重金、珍寶、美女獻于紂王,姬昌得以被釋放回國。姬昌回國后,立即與姜太公呂望商議,暗中部署滅紂計劃。為迷惑紂王,姬昌獻洛西之地,又協約眾諸侯,對紂朝貢。又為玉門裝飾宮殿以示奢侈,筑靈臺外示享樂,以示無志于爭天下!洞笱拧れ`臺》:“經始靈臺,……不日成之。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于牣魚躍。虡業維樅,賁鼓維鏞。于論鼓鐘,于樂辟雍!痹娪浭鲋芪耐鯙槊曰蠹q王,建造靈臺,并在其中奏樂玩賞的情景。周文王明處縱欲無為,暗中卻積極備戰,并不斷對周邊異己勢力用兵。先伐犬戎(今陜西省鳳翔縣),又伐密(今甘肅省靈臺縣西),再伐崇。當時密國和崇國勢力強大,太公呂望說:“利器專斬盤根錯節!”于是攻密,密被攻下后,又攻邘(河南沁陽縣)、阮過(涇川東南)、共(涇川北)等周邊小國。周自西岐而東,先在涇渭之間建立畢邑(陜西省咸陽北陂),作為向東擴展的前哨。接著渡過渭水,向親商的崇國(陜西省戶縣東)進攻。崇國不僅是商的親近國,而且介于周、商二國之間,土地肥美,打下崇地不僅可以擴充良田,而且崇為商在太行山以西的重要戰略基地,是周人攻打商國的必經之道,滅商必攻崇,何況崇伯虎曾密奏紂王滅周。于是,周國在解除周邊威脅后,立即東向攻打崇地,以雪前仇,掃清障礙。經月余苦戰,崇被攻下,崇伯虎被擒。周遂占有渭南大片地盤。不久,又在灃水西岸建立豐邑(今陜西省西安市南),周由西岐正式遷都于豐邑,至此關中平原悉為周有。周后來之所以能夠一舉滅商,其主要原因除了紂失卻民心之外,與周占有堅實的后方根據地,有充足的軍糧和物資供應有很大關系。在武器裝備落后的古代,戰爭的勝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無穩固的后方根據地和充足的糧草供應。秦末楚漢相爭,能征善戰的霸王項羽之所以敗在不善于領兵打仗的劉邦手下,其主要原因恐也與此有關。成皋之戰時,劉邦已在關中建立了堅固的后方根據地,采取與民休養生息政策,重視農耕,財源不竭,兵源不斷。而項羽卻沒有鞏固的根據地,不僅糧運枯竭,且后方多叛,供給線時遭襲擾,致使劉邦由弱變強,越戰越強,項羽則由強轉弱,每況愈下,直至被困垓下,最后烏江自刎。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周人以農業起家,重視糧食集聚,注重發展農業,建立根據地,如公劉居豳,古公亶父居岐山,都因從事農業而得到發展。到了文王姬昌時期,農業更加發達!妒酚洝へ浿沉袀鳌酚涊d:“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禹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遷豳,大王、王季再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穡,殖五谷!边@段話說明關中之地有良好的地理環境,適宜發展農業生產,周人正是靠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物資的豐富,不斷的集聚,到周文王時得以征服周邊敵對勢力,先后消滅犬戎、密須、崇侯虎等部落,由西岐遷到豐邑,一步步向中原發展,直至實施翦商計劃。 姬昌被紂王釋放后,先后對周圍用兵,由于積勞成疾,伐崇的第二年便一病不起,臨死托姜尚以大事,輔佐太子姬發,必東向滅紂。經過數十年的準備,武王九年(約公元前1043年),周人載文王神主大會諸侯于孟津(今河南孟津,為古代重要渡口),決定伐紂。孟津會盟是一次“諸侯所由用命”的重要會議,使各路諸侯達成了擁周滅紂的共識,一致贊同討伐殷紂。諸侯會盟后,武王為確保伐紂一舉成功,特意作了一次軍事演習。通過這次滅紂的戰前軍事演習,正式奏響了滅紂戰爭的前奏曲。武王十二年(前1046年)十一月,周出動兵車300輛,虎賁(猛士)3000人,甲士4500人,載著文王神位從鎬京出發,大軍浩浩蕩蕩向殷都朝歌推進。冬季行軍遠征,周人艱苦備嘗。至次年二月甲子(四日)凌晨,周大軍駐軍牧野曠野,武王討紂大軍有序無嘩,各諸侯國的戰車、騎兵、步兵按時趕到,正聽候戰鼓音集結組陣!洞笱拧ご竺鳌菲獙δ烈爸畱鹨灿休^詳細的記載:“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于牧野,維予侯興。上帝臨女,無貳爾心。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边@里既交待出殷、周雙方陳兵牧野,參戰人數之多不可勝計,旗幟多的像密密的樹林。武王誓師:興兵伐紂,是秉天意行事,大家不要三心二意。接著敘述了戰場情況:牧野平原遼闊寬廣,檀木戰車閃閃生光,戰馬如云威武雄壯,大軍統帥是尚父子牙。他像雄鷹展翅飛翔。牧野之戰自凌晨至日西,一天工夫就結束了。牧野之戰剛結束,姜太公又派一隊騎兵向紂王老巢——朝歌奔襲!周軍勢如破竹,很快奪取城門,這時雷停雨止,殘陽血紅暗淡,漸漸落入山中。紂王的軍隊慢慢支撐不住了,開始潰退,陣前不斷有急報送來,周營騎兵向朝歌飛馳。紂王得報大驚,深知朝歌已無將可守,朝歌失陷,將無退路,妲己尚在城中,一旦城破,妲己必死無疑。于是紂王丟下陣地和士卒,僅帶一百多人急忙逃回朝歌,紂軍失去指揮,士卒四下潰逃。太公見狀下令沖殺,并對紂軍喊話,只要放下武器投誠決不殺害。于是紂軍紛紛倒戈投降。姜太公帶兵攻進城中。紂王自焚,宣告殷商滅亡。自商湯滅夏建立商朝,歷時600余年,至紂王徹底毀滅。姬發在姜太公等人的輔佐和諸侯的擁戴下,登上高臺,宣布商滅周立,舉行開國大典。太公牽牲祭社,尹佚宣讀祭天祝文:“殷未國王紂,棄廢先王明德,侮慢上天,瀆神虐民,罪聞皇天上帝,我主周武王,革命于商,受天明命!蔽髦茉娙私栉耐踔,對殷紂及其大臣的邪惡作出總結說:“咨汝殷商,曾是強御!薄对娊洝ご竺鳌酚涊d牧野大戰之后武王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是:“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边@是說姜太公指揮牧野之戰取得了勝利,輔佐武王完成滅紂大業,諸侯匯集,擁戴新君,一派清明景象。周武王滅商舉行登基大典建立周國后,對殷商遺民稍作安排,便帶兵返回西部豐都。 二、土地制度 周以農業起家,滅商后更是重視農業生產,設置農官,管理農耕,在《豳風·七月》和《周頌·臣工》、《噫嘻》、《豐年》《載芟》《良耜》等詩篇和先秦典籍《尚書·無逸》、《康誥》《酒誥》等篇中,都能看出周代統治者始終很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那么周代的農業生產是怎樣推行和經營的呢? (一)土地國有和分封并存 對于以農業起家的周代政權,一直很重視農業生產,當時推行的土地制度是什么樣的,史書缺乏確切記載,但從一些散見的史料看,土地主要為國家所有,同時也推行著諸侯可以通過分封和建軍功而得到賞賜的土地。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占有天下所有的土地,掌握著天下所有土地的分封權。正如《小雅·北山》中所說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逼仗熘,哪一處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內,誰不是天子的臣仆。這首詩說明周代土地是屬于國家代表的天子所有的,也就是說土地是國有的,除天子之外,任何人包括生產者都沒有土地所有權,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只是替統治者耕作罷了。周天子是土地的真正所有者,人們也普遍認同這一點。如《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荽酥袊,以綏四方。無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遠能邇,以定我王!痹姷拇笠馐钦f:人民已經很勞苦,稍微放松求安康。恩惠京地老百姓,安撫諸侯定四方。莫縱詭詐和欺騙,設防小人行不端。嚴禁掠奪和暴行,不怕高明人強梁。懷柔遠近人欽敬,保我周王永安定。再如《大雅·假樂》:“之綱之紀,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备桧炛芴熳佑忻赖,受福于天,政通人和。稱贊他建立法度統治四方,群臣心悅誠服得安康。諸侯卿士齊集在朝,衷心愛君心情好。盡忠職守不敢懈怠,四方臣附國運久長。在西周時期,雖然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其實在人類早期,由于受到生產水平的限制,真正開墾出來可以用于耕種的土地并不是太多,大概也就是在大的城邑周圍和人群聚居的地方。尤其是比較好的熟田應是集中在天子都城及諸侯王國的附近。 周代的土地雖名義上屬于天子,但由于周朝實行分封,其實更多的更大面積的土地是屬于諸侯直接管理和受用的。分封制始于何時?史書缺乏記載。商朝是大一統王朝,土地自然為國君所有。周滅商后,乃是諸侯小邦取代大國,為了鞏固統治,采取分封諸侯的制度,以控制被征服地區的廣大面積的土地。西周初期,和其禮制相配的土地制度也實行分封制,對土地采取層層分封的辦法,周天子把一部分王畿之外的土地分給諸侯和卿大夫,諸侯和卿大夫再把一部分封地賜給他的臣屬,而且這些經周天子和諸侯分封給下屬的土地,還可以世代相傳。據說武王滅商后,初期分封、建國七十余。這些被分封的諸侯負責管理所轄地區的土地。我們從《詩經》中就可以鮮明地感受到這一點。如《周頌·噫嘻》有“駿發爾私,終三十里”之句,是說奴隸們的私田,有三十多里,廣遠以至于望不到邊。再如《大雅·崧高》:“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于蕃。四方于宣!⊥跚采瓴郝奋嚦笋R!拔覉D爾居,莫如南土!趺俨骸皬厣瓴撂!趺俨骸皬厣瓴两!边@首詩是寫周宣王封申伯于謝地,讓他統治南方以拱衛周王室的事情。周王命令召伯虎,為申伯在南方建新城,世世代代在那里執掌國政。周王又命召伯虎,去為申伯分治田土和劃定疆疆界。又如《大雅·江漢》:“錫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莼祝禾熳尤f年!”這首詩是周天子賜封召虎田土和山林,召虎來到歧周接受封賞的事情。由上述詩篇可見,周初的土地既屬國有,同時也有諸侯自己的封地。小邦周滅大國商之后,實行土地分封制度,將被征服的大片土地分而封之,讓封國替周天子對土地作具體管理,在當時來說應該是取得了控制天下四方的比較好的效果,從某些方面說,也基本改變了商朝時小邦林立、方國部落時服時叛的不穩定局面。 (二)井田制 西周在明確土地為國君所有的制度下,是通行過劃分井田來分片具體管理的。井田制度是奴隸制國家的經濟基礎,它是與宗法制緊密相連的一種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它的基本結構是:“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保ā端抉R法》)“三”,在古代是虛指,是眾多的意思!拔荨,即大房子!对娊洝罚骸柏狡涑宋,其始播百谷!边@里的“屋”即指統治者所居住的宮,也是大房子。在同一井田耕種的眾夫共住在一個大屋內,共同從事農業生產!拔荨本褪蔷镏葡伦钚〉臉嫵蓡挝。眾多的“屋”形成一個組織,這就是所謂的“井”了。古書記載“堯無三夫之分,舜無咫尺之地!边@說明古代確實曾經存在“夫三為屋”的社會成員結構!叭颉惫蔡幰弧拔荨笔亲钚〉纳鐣、經濟單位,它是井田制的基本構成單位。這種“夫三為屋”的基本經濟構成單位在周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周滅商而為天下共主,周天子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天下所有土地的占有者!缎⊙拧ば拍仙健罚骸靶疟四仙,維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孫田之。我疆我理,南東其畝。詩意是說,終南山脈綿延長,大禹治水又開田。平坦整齊平原和洼地,曾孫耕作來種植。畫定疆界理好地,向南東向成壟畝。這就是指在西周都城鎬京郊外南山遼闊原野里,有由王室主持開墾的大片良田。這些良田,都是經過精心的疆理,按正南北和正東西的方向,有縱橫交錯的大小道路和灌溉溝渠,整治成十分方正的大小相連的方塊田,“夫三為屋,屋三為井!边@就是當時所謂的井田了。 朱紹侯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史》對周代井田制有比較明確地表述,認為“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塊為一百畝(約合今31畝多),作為一個耕作的單位,稱為一田,是當時一個勞力所能耕種的標準?v橫相連的九田合為一井,面積約為一平方里。十井稱為一成,百井稱為一同。也有以一田為一夫,十夫為一井,再以百夫、千夫作為計算大田的單位的!边@是對周代井田制比較清晰的描述。 關于周代的“井田制”,在先秦諸子中談及的人比較少,只有孟子有比較詳細的論述。他說:“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余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泵献訉糯鷮嵭芯镏贫确浅V匾,他還說過:“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田不均,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經界”,趙歧注:“經,亦界也!敝缚v橫交錯的田地界限。孟子認為實行仁政從正經界開始。這里所說的正經界,是指按“井田制”重新劃定。因此,要實行“仁政”必先打破原有的田地界限,按“制民之產”的標準,重新分配土地,建立新的“井田”經界。 由以上孟子兩段關于井田制的記述看,孟子對周代井田制的見解有兩個要點:第一,把耕地劃為井字形的方塊,每井九百畝,每塊百畝,中間的百畝為“公田”,周圍的八百畝分給八家農戶作為私田,使八家“皆私百畝”。第二,八家農戶“同養公田”以提供勞力地租,“同養公田”即共同耕作公田,在完成公田的耕作任務后,才允許干自己私田上的農活,即“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第三,各農戶“死徙無出鄉”,永不離開家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互相照顧,形成一個親愛和睦的小農經濟社區。 古代井田制雖于諸子記載較少,但在各種典籍中則多有述及。如《周禮》、《禮記》、《春秋》三傳,《漢書》中多有類似的記載!吨芏Y·地官·小司徒》記載“九夫為井,四井為邑!薄洞呵铩す攘簜鳌吩疲骸肮耪呷俨綖槔,名曰井。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币陨瞎偶浭鰞热菖c《孟子》所述基本相同。這是傳說中的中國古代殷周時期的土地制度。以九百畝土地為一里,劃成“井”字格,中間為公田,四周為八家的私田,耕種者必先完成公田的作業,才能從事私田。在中國古代的井田制中,中間那快公田應是是貴族的自留地,由所屬農奴集體無償代耕,為勞役地租。 近代不少學者對古代井田制的存在提出了懷疑。他們的懷疑也并非沒有根據,其理由是:一,在孟子之前的《尚書》、《論語》中沒有關于井田制的記載,而且連“井田”這兩個字都不見。在古代籍中記載井田制的著作,如《周禮》、《禮記》、《春秋》三傳,經近人考證都成書于戰國至西漢初,在孟子之后。二,在殷商、西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均不見“井田”兩字連用。近人以上述理由否定我國古代井田制的存在。 實事上,近人據以上兩條理由并完全否定中國古代有過井田制,其理由并不充分,早在《詩經》中就這樣的記載:“有渰萋萋,興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獲稚,此有不斂穧;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痹娨馐钦f:陰云洋洋飄來,好雨緩緩下了。好雨落在公田,私田同時沾到。那里有未成熟的禾,這里有收不及的谷;那里有遺落的禾把,這里有谷穗拋撒。舍給孤苦寡婦家。(余冠英《詩經今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周頌·嘻嘻》也提到:“駿發爾私,終三十里。亦服爾耕,十千維耦!边有上邊舉到的《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維禹甸之!医依,南東其畝!刑镉袕],疆埸有瓜!彪m然《詩經》沒有提出“井田”的字樣,但是,在西周實際上是存在過一種“公田制”的,這又是可信的。我們雖然不能將《詩經》中的“公田”判定為“井田制”,但是至少可以證明,殷周時期曾存在過一種與孟子所提的井田制相類似的公田制。很可能孟子以此為模型,加入了他自己的一些理想成分,予以渲染,而成為孟子的一幅托古改制的農業經濟的理想藍圖。 孟子根據現實土地制度,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提出“井田制”重新劃分疆界,以滿足農民土地需要,在“制民之產”中要遵循“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的原則、標準。孟子這一土地改革藍圖是托古改制,雖然帶有較多的理想化色彩,但是,它并不是脫離現實而是有實現可能性的。 (三)籍田制 中國古代稱國家為“社稷”。為了求得農業好收成,帝王都要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社”就是土地神;“稷”就是谷神!墩f文解字》解釋是:“社,地主也;稷,五谷之長!边@形象地說明了中國以農業為生存根基的“立國”特征!栋谆⑼āど琊ⅰ罚骸巴跽咚杂猩琊⒑?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谷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長,故立稷祭之也!惫省吧琊ⅰ睘閲业拇Q。周朝自后稷始重農業,以后歷代統治者都無不重視農業,尚農、重農成為中華民族治國安邦之道!吨軙o逸》就曾記載周公的話說:“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弊鳛榻y治者要想保社稷,求得國家的長治久安,首先必須懂得農耕的重要和農人的艱辛,勤勞治國。并以商、周為例,“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年有九年。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萦谑,不敢侮鰥寡。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自時厥后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従。自時厥后,亦罔或克壽;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贝笠馐钦f,從前在殷王中宗的時候,他莊重謹慎,謹遵天命,以天意衡量自己,小心翼翼地管理下民,不敢有所怠慢和貪圖享樂。所以,中宗在位年數有七十五年。到了高宗時,勤于民事,經常在野外和農人一起勞動,甚至生活在一起。到他執掌國家時,為帝王行喪禮,沉默三年不談論政事。他并是不談論,一談起來就非常有道理,從不敢怠慢和追求舒適,在他的治理下,國家穩定和諧。從民眾到大臣,上上下下很少有怨言。所以,高宗享位的時間也很長,達五十年之久。到祖甲的時候,仁義忠厚,認為做帝王應是哥哥,自己做帝王是對哥哥的不義。他曾長期生活在平民之中。等到他執掌國家時,深知百姓生存的不易,懂得他們的苦辛,能夠推恩惠于小民,不敢賤視庶民,更能體諒孤獨無妻無夫之人。所以祖甲在位的年數也長達三十有三年。祖甲之后就不行了,繼位的帝王大都生下來就很安逸,過著舒適的生活,不知道從事農活的不易和艱辛,更不關心民眾的疾苦,只會放縱自己,一味貪圖安逸和舒適。所以,自此之后,就很少有在位長久的國君了,有的在位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三四年。這是商的情況,那么周德情況如何呢?“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杖彳补,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文王不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敝芄偨Y殷商前幾代君王因勤于國事,知民事艱難,所以國運昌久,而后代繼位之君往往貪圖安逸,不事農桑,不知民生艱難,所以在位時間都很短。而周朝的太王、王季能夠勵精圖治,謙虛謹慎,關系民生疾苦。文王穿著粗劣的衣服,勤理政務,親自參加農事活動,平整道路。性情善良,仁慈恭敬,施恩惠于民眾,關心孤獨無妻無夫之人。太陽出來就忙碌,至到太陽偏西,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用自己的勤勞使民眾過上安康和樂的生活。文王考慮到國事,從不敢放縱游玩畋獵。他受命做侯時已經是中年,在位五十年。所以國君對農業的態度關系著國運昌衰,因此,要求統治者必須重視農業生產,懂得農耕的重要。在周代的歷史上,凡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往來事務,包括祭祀,都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頭等大事。為了鼓勵農耕,在每年春播之際,天子還要親執梨鋤,勸事農桑,后來逐漸形成一種制度,為了表明天子的農業的重視,每年初春都要舉行率諸侯親自耕田的典禮,這種形式稱為“藉田”,也稱“親耕”!吨茼灐ぽd芟》:“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強侯以!边@是周王祭社稷(土谷之神)的樂歌。詩的前半部寫農夫力田和禾谷成長的情形,所引上句詩的大意是說:除掉野草和雜樹,接著耕田又松土。千雙農夫齊動手,走向低田和小路。主家領著子男,還有眾多子弟,人人都是英雄好漢!拜d芟”,《十三經·詩》注為:“春籍田而祈社稷也!泵珎鹘鉃椋骸凹,甸師氏所掌,王載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畝,諸侯百畝。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謂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鳖亷煿抛⒁f昭曰:“籍,借也。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廟,且以勸率天下,使務農也!薄锻ǖ洹ざY六》:“天子孟春之月,乃擇元辰,親載耒耜,置之車佑,帥公卿諸侯大夫,躬耕籍田千畝于南郊。冕而朱纮,躬秉耒,天子三推,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弊灾艽梁笫,歷代多有推行,然并非每年都要舉行,有時也有廢而不舉行者。天子率諸侯親耕的所謂的“籍田”只是一種形式,雖猶有很重的做秀成分,但客觀上也起到鼓勵農耕,以示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由《載芟》可以看出天子率耕時場面之大,“千耦其耘”,而且參加人數之多,以至于“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強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婦,有依其士!碧熳、公卿、大夫、士、男子、婦女齊上陣。 《周頌·臣工》就是寫周成王春耕藉田,告誡群臣忠于職守,重視稼穡的詩篇!班掂党脊,敬爾在公。王厘爾成,來咨來茹。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于皇來牟,將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眾人,庤乃錢镈,奄觀铚艾!碧熳釉谂e行籍田儀式的時候發表講話:要求在朝眾官吏,認真辦事恪盡職守,希望遵守成法,遇事多商量勤咨詢。你們這些眾田官,到了暮春時節,對農事做出什么安排?生田熟田怎種植?要教農稼穡,認真農桑,來年才會有好的收成。光明昭昭是上帝,賜我豐收年成好。你們這些耕作的臣民啊,趕快備好鋤頭和鏟子,收割時節馬上到。在另一篇詩歌中也記載了天子籍田的盛況!班嫖赏!既昭假爾。率時農夫,播厥百谷。駿發爾私,終三十里。亦服爾耕,十千維耦!边@也是記述成王春祭祈谷,告誡農官率領農民播種百谷,努力開墾私田的。他希望他的臣公們率領農夫,播種百谷要搶占時節。趕快開發私田,在三十里內全都開辟種植,大家一起來耕作,萬人成對在田間。這是直接描寫當時籍田典禮時的盛大場面的作品,天子親臨田畝,率領農夫播種谷物,“終三十里”和“十千維耦”不緊寫出春耕場面之宏大,而且陣勢十分壯觀。 西周統治者之所以要率領諸侯每年都要于春季隆重舉行盛大的籍田典禮儀式,是因為他們知道周不僅是以農業立國,而且農業關系國計民生存亡。自炎帝創立農耕以來,中華民族歷代統治者無不重視農業,堯舜親治農官,周朝更是以農興國。春秋戰國各諸侯霸主無不雄心勃勃,“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薄睹献印ち夯萃跽戮渖稀罚焊髦T侯霸主爭奪的主要是土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由于春秋戰國至楚漢,長期征戰不息,人民死傷慘重,田園荒蕪,漢初推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鼓勵農耕,天子親執耒耜,以耕藉田。賈誼、晁錯都能察古論今,注重時務,主張積儲,堅固農業,抑制商業“抑末以強本,則民足用,背本而趨末,食者甚重,是天下之大殘也!彼引春秋時大政治家齊相管仲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王者執法,國無九年之蓄,謂之不足;無六年之蓄,謂之急,無三年之蓄,非為之國也!迸c賈誼同時的晁錯,也針對西漢初的社會問題,尖銳指出:“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糧食則“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彼谑寝r業中最重要的作物,是炎帝最早栽培的農作物,重農貴粟,不僅關系到每個人的饑飽生存,而且關系到國家的治亂存亡。秦能統一天下,與商鞅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充實國力有很大關系。漢朝綿延四百余年,國力昌盛,推其源與漢初推行重農貴粟政策奠定基礎,也是大有關系的。東漢末年,戰亂頻仍,民死溝壑,不計其數。以至出現了“千里無雞鳴,白骨露于野”的慘狀,當時不少軍隊因缺糧自行潰散,曹操發動士兵在許田(今河南許昌)屯田耕種,廣積糧,多儲備,正是靠著經濟實力的雄厚,最后統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權的穩定基礎。遞至隋唐宋明時期,都是很重視農業的。尤其是宋太祖規定以課農成績好壞來評定官吏。并根據不同地質水利情況,適應種粟的種粟,適宜種稻的種稻,講究耕作方法,農業很快得到發展。農業的發展對于穩固國家政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馬克思就曾說過:“農業勞動不只是農業范圍內的剩余價值的自然基礎,并且是其它一切勞動部門所以能夠獨立化的自然基礎!绷袑幰舱f:“經濟的真正基礎是糧食儲備!睕]有糧食儲備“國家政權便會化為烏有”。建國初,毛澤東同志也曾滿懷神情的說:“我國有5億多農業人口,農民的情況如何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政權的鞏固關系巨大! 上述可見,自古以來,中國的政治家思想家無不特別重視農業,因為這是固本安邦的基礎;A弱,大廈焉能堅固?即使今天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強國,也不能不充分重視農業。因為中國的人口主要在農村,農民仍然占大多數,城鄉人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依然靠農業。農業經濟仍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命脈。只有農業這個基礎穩固,才能有望發展其它經濟,也才能有望保證綜合國力的強盛。因此,我們要研究炎帝文化,首先要重視農耕文化,加深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命脈的認識,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使整個國民經濟居于世界先進行列。 本文來源:劉玉娥教授的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