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憲章 周始祖后稷是堯舜時期的農官,封地為邰(今楊凌已發掘出遺址)。周族的中心從邰(今楊凌)遷豳(今彬縣)、遷岐(今岐山、扶風),一直在關中地區。周朝建都豐、鎬(今西安西南灃河中游),公元前十一世紀滅商統一中國,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对娊洝分杏涊d有距今3000多年的后稷,及其后幾百年西周時期在農業方面的創造和功績。 《詩經》時代,關中采集農業仍占很大比重。 周祖后稷教民耕作,廣種百谷,帶領百姓告別了完全靠野物充饑的年代。但在周時,關中地廣人稀,南北二山、溝塬坡地、河流濕地,所以野生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通過采集,人們即可從自然界獲取很多食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的原料。 《詩經》中記述的野菜有四五十種,從詩篇中可以看出,周時人們食用的蔬菜主要是采集野生的,F代關中人仍在采食薺、荼(苦菜)、蕨、芹、韭等。 《詩經》中記述的果類有桃、李、梨(甘棠、棣)、棘、棗、栗、獼猴桃等20多種,野生在終南山、北山、原隰(潮濕地)。也有人工種植的。 《詩經》中還記述了幾種野生纖維植物和染料植物,人們采集制作衣、鞋及捕鳥、魚的網等。 《詩經》時代,關中農作物種植已相當發達 《詩·豳風·七月》是最著名的農事詩,其按月令較系統地介紹了周族全年農事“工作歷”。 “一之日(周歷一月,為夏歷十一月)于貉,取彼狐貍”、“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冰庫)”,明嘉靖《邠州志》載,在今彬縣東30里發掘出冰庫。近幾十年,在寶雞秦大墓、秦咸陽城、漢城的發掘中,均有冰庫!叭沼冢ㄐ蓿辏ɡ纾,四之日舉趾(下地)”,“六月食郁(李)及薁(野葡萄),七月亨葵及菽(大豆),八月剝(擊打樹)棗,十月獲稻……七月食瓜(薄皮甜瓜),八月斷壺(葫蘆),九月叔苴(麻籽)”,“九月筑場圃(打谷場),十月納禾稼,黍稷重(早熟黍)穋(晚黍),禾麻菽麥”。從詩中看出,周初的農業生產活動計劃安排很周密,且種植糧、油、果、菜、麻等多種農作物。幾千年后的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關中農村的農業生產活動,基本上還是如上面所述的那些自給自足式的簡單內容。 周發展農業為秦漢富強奠定了基礎!妒酚洝份d,戰國后期,秦用商鞅變法,廢井田制,“關中為沃野”灌區“收畝皆一鐘”(一鐘合今100公斤),當時人均種地15畝,“秦富十倍天下”。到漢武帝時,農業政策促進農業更大發展,長安城南“太倉之粟,陳陳相因(接),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詩經》時代,人們的服裝除用獸皮、蠶絲、野生葛藤之外,還廣泛種植麻類以滿足穿衣需要,《王風·丘中有麻》“丘中有麥”、“丘中有麻”,可見麥、麻同時種植!对姟つ仙健贰八嚕ǚN植)麻之如何?衡從其畝(縱橫布局)”。而從《詩·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可以漚纻(苧麻)”看出,當時的麻有兩個種類。麻經漚制,麻皮易剝并軟化,以供紡織用。 《詩經》時代,人們的服裝通過印染呈現多種色澤,《小雅·采綠》中的“采綠”、“采藍”說明人們已經開始運用染料,而染料植物單純靠采野生的已不能滿足需要,所以,《詩·東門之墠》曰“茹藘在阪”,“墠”,整平的地,用來種植茹藘,其根可制紅色染料。 《詩經》時代,關中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力有了一定水平。 《詩·大雅·生民》記述后稷在“邰家室”種植莊稼,“有相(觀察)有道(方法),藝(藝作務)之荏菽(大豆),荏菽旆旆(茂盛)”,“麻麥幪幪(茂盛),瓜(甜瓜)瓞(幼小瓜)唪唪(果實累累)”,“誕降(選擇培育)嘉種,維秬(黑黍)維秠(一殼二粒米),維糜維芑(一種高梁)”。這些說明,后稷在實踐中通過野生馴化和從變異植株中選擇、培育出許多種類的農作物,而且通過一系列務農技術,使農作物生長茂盛,獲得豐收。 周祖后稷創造了許多農業生產技術,也總結了民間的生產經驗,然后教給民眾,并通過一定的組織向全國推廣。 《詩·大雅·公劉》記述公劉遷豳時,“相(勘察)其陰陽(南坡北坡),觀(查明)其流泉”,“度(測量)其隰原,徹(開墾治理)田為(種)糧,度其夕陽(西坡)”。這些說明了3000多年前,周人就懂得實地測量和規劃土地,注意了坡地的朝向,土壤的水分狀況,并根據水流方向整治土地便于灌溉。關于規劃、治理土地及農田灌溉的內容,在《大雅·皇矣》中可見,周文王在岐山“度其鮮原”、“我泉我池”;《大雅·綿》曰“乃疆(規劃)乃理(治理),乃宣(疏河)乃畝”;《小雅·黍苗》說“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土地平整后,保持水土,水流變清。而《大雅·靈臺》中有這樣的話,“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滮池在今西安西南靈沼村)”。 周遷豳、遷岐以及平常的農業生產,都要開墾荒地!洞笱拧れ`臺》記述“帝(文王)。ㄒ暡欤┢渖健,制訂了一整套開墾荒地的操作規程:“作之屏之”,“修之平之”,“啟之辟之”,“攘之剔之”。 《詩經》時代,人們對農作物害蟲的防治方法缺乏(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關中農村仍然還存在這個問題),只好祈求神靈保佑!缎⊙拧ご筇铩分杏涊d有,求神靈“去其螟(食稻心蟲)螣(食葉蟲),及其蟊(食稻根蟲)賊(食稻莖蟲),無害我田稚(嫩苗)”、“田祖有神,秉畀炎火”,雖是求神靈,但也想到了收集蟲葉、蟲苗焚燒滅蟲。 《豳風·七月》記載“以伐遠揚”,指對生長過長的桑枝剪截。另外,《召南·甘棠》曰“蔽芾甘棠(梨),勿剪勿伐……勿剪勿拜”,召伯在這株甘棠樹下休息過,告誡人們不得剪伐。這些說明,周時,人們已經有了對果樹修剪的行為!鞍荨,一般注釋為“拔”,而關中固有“掰”字,與“拜”同音,《辭!丰尀椤罢蹟唷被蜿。所以“拜”釋為“掰”更為確切。 《詩經》時代,牛已經成為農業動力,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对娊洝分,戰車用馬拉,宮廷官員和貴族乘坐馬車,普通官員及貨運用牛車,如《小雅·無將大車》《小雅·黍苗》“我車我!!对娊洝窌r代,生產用具已比較先進,《詩·小雅·大田》“以我覃耜”,說明耜(犁)鋒利,《周頌·良耜》“畟畟良耜”,畟畟為疾速前進狀,據此分析,如果不是牛拉犁,而是人拉犁,耕作不會是疾速的。且《山海經·海內經》說,“(后)稷孫曰叔均,是始做牛耕”?脊虐l現,殷周之前,銅器已普及,戰車部件、武器、農具、日常用具均為銅制。而《大雅·公劉》“取歷取鍛”,說明周初已有熟鐵鍛制,也就是說,當時應該有了鐵制農具,它比銅制農具更尖銳鋒利、更結實。成書于春秋、稍晚于《詩經》的《尚書》之《費誓》記載,周公旦長子封于魯,征淮夷時“鍛乃戈矛,鍛乃鋒刃”,也進一步證明周初已經有鐵器,生產力因之進一步得到了發展。 《漢書·食貨志》載,“后稷始甽田”,即垅溝種植法,“一畝三甽”、“播種于甽中”;鋤地時“隤其土以附苗根”,此即《小雅·甫田》的“或耘或耔(耘,鋤地除草;耔,將垅上土刮下一些培附在根莖周圍,最后去垅地平)”,此法禾苗不倒,還可以防旱,對于莖干上生根的黍、糜、稷等作物,特別有效。近幾十年來,黃土高原仍用垅溝(甽)種植法。 《詩經》詩篇三分之二為歌唱關中3000年前的社會生活和農業生產活動,所以,作為關中人,我們有責任開發《詩經》豐富而古老的農業文化。 來源: 西安晚報 2009-10-26 文化縱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