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xnpll"></td>
  • <pre id="xnpll"><strong id="xnpll"><xmp id="xnpll"></xmp></strong></pre>
  • <table id="xnpll"><option id="xnpll"></option></table>
  • <track id="xnpll"><ruby id="xnpll"><menu id="xnpll"></menu></ruby></track>

  • <acronym id="xnpll"></acronym>
      位置導航:首頁 >> 詩經文化網 >> 農學與詩經 >> 正文
      《詩經》經濟意識解讀
      信息來源: 發布時間:2020年8月13日12:41 文章編輯:339007849

      章可敦

      內容提要 以前人們側重于從政治、思想、倫理和哲學方面研究《詩經》,其實從《詩經》中能解讀出較明顯的經濟意識。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意識,農時意識,保護生產力意識,市場意識和區域經濟意識。

      關鍵詞 詩經;經濟意識;生產關系;農時;生產力;市場;區域經濟

      古代沒有獨立的經濟學科,經濟意識往往從思想家的哲學、政治、倫理等方面的論述中體現出來,并且是從綜合論述這些問題時體現出來的。

      儒家思想學說是中國文化的主體。盡管儒家文化基本上成了中國文化的代名詞,是屬于哲學、政治、倫理等意識形態范疇的內容,但它仍然體現了古代的經濟思想意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除少數作品為當時統治階級及其知識分子所寫的以外,大多數可以從內容上明顯地看出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勞動人民口頭文學創作,是民歌![1]P1

      可以想象,采詩的目的是讓統治者“以觀民風”,而經濟生活則是“民風”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民歌中不可能不反映經濟意識和經濟現象。所以采詩者也不可能不注重這一現實。而作為一國之君主,他也必然要了解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和人民的經濟生活。所以《詩經》中不可能沒有經濟意識。

      所謂經濟意識,是社會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直接反映。這種反映,雖然隨著歷史發展階段的不同,反映的深淺程度與思想的概括程度有所不同,但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通過作者,把它整理、記錄并反映出來,有所取舍褒貶,有所頌揚批判,這本身就包含了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思想傾向。在《詩經》大量的經濟史料中,也蘊藏著極為具體的經濟意識和觀點。

      解讀之一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意識

      要了解《詩經》時代的情況,必須首先分析其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和生產關系的狀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出器![2](P204)《詩經》中有大量的詩歌表述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活關系狀況。

      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具體標志。

      耒耜,是古代農具的總稱,在《詩經》不少的詩篇中,可以看出西周時的耜大致屬于金屬生產工具。在《周頌·良耜》中,除了講到用耜進行耕種外,還講到“其鎛斯趙,以薅荼蓼”!版n”,從金,是金屬制成的短柄鋤頭。說明了那時農民一方面用耜種地,一方面用鎛除草!吨茼灐こ脊ぁ氛f:“命我眾人,庤乃錢鎛,奄觀铚艾”!板X”是金屬制成的鏟子,長柄,是用來鋤草的農具!拌湣,是一種短小的鐮刀!鞍,乂(刈)之借,是一種芟草的大剪刀!板X”、“铚”、“鎛”這三個字的偏旁都從金,證明在西周時的一些主要農具,包括耜,都是金屬制成的!肚仫L,駟鐡》是秦襄公時的作品,時在周平王初年,即東、西周之交。詩中“駟鐡孔阜”中的“鐡”乃是“鐵”字,“駟鐡”是指四匹如鐵青色的馬。說明當時已有鐵器生產和使用了!洞笱拧す珓ⅰ分芯陀涊d了“取礪取鍛,止基迺理”的內容,也提示周初使用鐵器的信息。再則,詩中在用到“耜”時,均加了一個形容詞,諸如“覃耜”、“有略其覃”、“畟畟良耜”等!榜蓖ā柏摺,銳利之意;“略”,按《毛傳》:“利也”;“畟畟”,據《爾雅,釋訓》郭璞注:“言嚴利”。這都說明,耜是金屬制成的農具,它既鋒快又銳利。這樣的生產工具,比西周之前的殷商時代的石器生產工具,不知要進步多少。

      《周頌·噫嘻》《周頌·載芟》還為我們展示了農業生產中“十千維耦”、“千耦其耘”的宏大場面。其中的“耦耕”,即兩人并耕的意思。耦:《說文》:“耒廣五寸為伐,二伐為耦!庇帧吨芏Y·考工記·匠人》:“耜文五寸,二耜為耦!瘪,即二人為一組,各持農具(耒耜)而進行耕作。十千耦,合二萬人。[3](P871)極言生產工具之先進和勞動場面之宏大。據《經義叢鈔·牛耕說》考釋:“合人耕,則牛耕可知。閭師掌六畜之數。鄭注:掌六畜者,農事之本。竊思牛之為牲,非庶民燕祭所得用;而大車之載,亦庶民家得用之;可悟周時已有牛耕之制!薄缎⊙拧な蛎纭吩谫澝勒倌鹿洜I謝邑、治理原野和土地時,就寫到:“我任我輦,我車我!。

      牛耕之用于農業,也是當時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個特點。商代不用牛來進行耕地,而是在祭祀時把大量的牛殺掉作為祭品!缎⊙拧ご筇铩氛f:“以其骍黑,與其黍稷,以享以祀”。說明周代在祭祀活動時,不是大批地屠殺耕牛來做犧牲,而只宰一頭牛,另宰一兩頭豬或羊,同時還敬獻黃米、高梁,表示豐收!夺亠L·七月》說:“獻羔祭韭”、“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說明在祭禮時,就只用羊而不用牛的情況。有些祭祀,甚至不用犧牲而專設酒食。如《周頌·載芟》及《周頌,豐年》說:“以酒為醴,烝畀祖妣”。以上說明耕牛在生產和運輸中已開始發揮它的作用。由此可見,鐵制農具和耕牛的使用,在農業生產的發展上,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西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據《小雅·北冊》說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說明周天子的權力范圍之廣。但周代的土地占有是層層分封的辦法,即周天子把一部分王畿之外的土地分給諸侯和卿大夫,諸侯和卿大夫再把一部分封地賜給他的臣屬!吨茼灐む嫖酚小膀E發爾私,終三十里”之句,是說奴隸們的私田,有三十多里望不到邊之廣!耙κ稀对娊浲ㄕ摗罚骸啊E發爾私,終三十里’,《毛傳》曰,‘私,民田也,言上欲富其民而讓于下,欲民之大發其私田耳。終三十里,言各極其望也’![4]P871) 由于土地世代相傳,就使被封賜的土地成為各級封建領主世襲所有了!对娊洝分械摹霸鴮O”、“公子”、“君子”等人,即指這些統治階級而言。被人稱為“農人”、“農夫”,又稱“庶人”、“庶民”,他們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承擔者。盡管農奴和統治者之間具有嚴格的人身隸屬關系,但他們已不象更早時期的奴隸那樣一無所有,他們不僅有自己的妻子兒女、家室茅屋。如《豳風·七月》“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有自己的家庭副業:“八月載績,載玄載黃”(《豳風·七月》);還有自己的生產工具:“以我覃耜”(《小雅·大田》)、“有略其耜”(《周頌·載芟》)。

      《小雅·大田》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之句,就說明公田是屬于領主的,私田是屬于農奴自己只有耕種權利的土地。農奴在種完領主的公田后,再去耕種自己的小塊“自留地”。

      解讀之二 ——農時意識

      天時觀念是中國古代極具特色的世界觀和文職方法論,而且從傳說神農中的黃帝到明清時代的農書,關于如何適應、利用和改變農時的知識不斷積累,極為豐富,構成中國傳統農學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豳風·七月》是《詩經》中的農事詩,概括地寫出古代農業奴隸受盡剝削壓迫的悲慘生活,也敘述了一年每個月的農事活動。有很明顯的農時觀念:“一之日(農歷11月)觱發”,“二之日(農歷12月)栗烈”,“三之日(正月)納于凌陰”,“四之日(二月)獻羔祭韭”,“蠶月(三月)條!,“四月秀葽”,“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流火”,“八月剝棗”,“九月肅霜”,“十月隕萚”。按照時令,還可以看到農夫每個月的農事活動:“一之日于貉”,“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蠶月條!,“四月秀葽”,“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其獲”及“萑葦”、“載績”,“九月筑場圃”,及“叔苴”,“十月獲稻”、“納禾稼”及“滌場”!吨茼灐ぽd芟》還反映了在農忙時節,農夫全家不分男女老少“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強侯以”(不分年齡大小,體力強弱)都一齊出動,搶收搶種,緊張得顧不上休息,連飯也是農婦送到田邊來吃的。對這首詩,清人姚際恒在《詩經通論》中曾評論說:“鳥語蟲鳴,草榮木實,似月令。婦子入室,茅綯升層,似風俗畫!渲杏炙撇缮D、田家樂圖、食譜、谷譜、酒經,一詩之中,無不具備!狈接駶櫾凇对娊浽肌分袆t說:“今玩其辭,有樸拙處,有疏落處,有風華處,有典核處,有蕭散處,有精致處,有凄婉處,有山野處,有真誠處,有華貴處,有悠揚處,有莊重處,無體不備,有美必臻![4]P46)雖然,古人這些議論雖未必盡當,但也能解讀出詩中的一些經濟意識和經濟現象。

      詩經《大雅·生民》也說:“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薄坝邢嘀馈奔匆暡焱恋刂。在這方面,《大雅·公劉》則說得更具體:“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迺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彼f“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度其隰原”,就觀測地勢高低向背,判斷農作物能否得到充足的陽光,還要看附近有沒有水泉溪流,以得其灌溉之利。這些大概就是關于地宜的最早的一些知識。

      從《詩經》中已看出人們對優良作物品種的重視!洞笱拧ど瘛罚骸罢Q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恒之秬秠,是獲是畝。恒之穈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薄岸”是黑色的黍;“秠”也是黑色的黍,一粒谷子結兩粒米;“穈”是紅色的粟;“芑”是白色的栗。它們都是后稷培育的優良品種(“嘉種”),“恒之秬秠”,“恒之穈芑”這些良種都得到了廣泛的采用。 “是獲是畝”,“是任是負”正是對高產豐收景象的生動描繪!洞笱拧ど瘛分幐柚茏嫦群箴⒌膫ゴ筘暙I。

      農業生產應重視和研究作物的平面布局,這一點在現在看來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農業發展的早期階段,在科學和生產工具都極端粗陋的條件下,認識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我們的祖先不僅在世界上率先注意到這個層面,而且創造了不少既能增產量,又能節省人力、物力的平面作物布局法,把開發利用土地的縱橫兩個方面緊密結合起來!爸袊r學在這一領域的成就,與中國古代發達的整體系統思維是分不開的”。[5]P498)《大雅·生民》寫后稷“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睋睹珎鳌罚骸耙,列也!弊髡呙枋龊箴男∩崎L稼穡,說他種的大豆,象旗幟一般成隊成行地揚起(“荏菽旆旆”粟株整齊排列,十分繁茂(“禾役穟穟”)。表明傳說中的后稷時工,即原始社會的后期,行列種植至少已經作為先進技術提出來了。

      解讀之三 ——保護生產力意識

      要發展封建經濟,面臨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如何加強對勞動力的保護。周統治者實行的“敬德保民”政策,就是這一思想的具體化!洞笱拧A民》說:“天生烝(眾)民”和“立我烝民”(《周頌·思文》),天帝就是烝民的宗主。上天選擇有道之君,把人民和疆土交給他,讓他代天保民。所以,文王自稱受天之命而保民,實行了重農節儉,施惠于民的政治!洞笱拧ぐ濉罚骸稗o(政治)之輯(緩和)矣,民之洽矣”,《大雅·卷阿》:“維君子命,媚(愛)于庶人”,做到了“宜民宜人”(《大雅·假樂》)。周天子這種代天保民的思想,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對勞動力的重視和保護,使這種新的生產方式,蒙上了一層“保民”的面紗,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因素之一。保民思想還直接體現在反對屠殺勞動者上面。商代的奴隸主可以任意屠殺奴隸用于祭祀或殉葬。到了春秋時代,殺人現象已不復存在,殺人殯葬之風,也不屬多見,且已遭到社會的非議,被視作悖禮行為!肚仫L·黃鳥》就反映了群眾對子車氏三兄弟為秦穆公殉葬的痛悼和婉惜,并對殉葬制度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彼蒼天兮,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边@種奴隸制度下殺殉的孑遺,在《詩經》中已開始被否定并給予嚴厲的批判。春秋戰國之時,儒、墨學派都堅決反對殺殉,保護了勞動力的再生產。

      周代統治者這些寬惠的政治經濟政策,對于緩和矛盾,穩定民心及保護生產力的發展,都起了一定的作用。正如《大雅·文王》所說:“侯服于周”(對周稱臣,不要違抗)“殷士膚敏”(殷之諸侯,美好而且敏疾);《大雅·文王有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實現了政治上的統一與安定。同時在生產上,“厭厭其苗,綿綿其鹿。載獲濟濟,有實其積,萬億及秭”(大片的莊稼,長得整整齊齊,耘田之人眾多,綿綿不斷。秋收時到,五谷豐登。露天的糧食,堆積如山,只好用千用萬來計算。)(《周頌·載芟》)“黍稷茂止,獲之挃挃,積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百室盈止”(收獲的糧食,堆積如山,整齊地排列,象墻垛那樣高高聳起,又象梳齒那樣密密排列。建成了成百的糧倉,成百的糧倉都裝得滿滿盈盈。)(《周頌·良耜》)。出現了生產發展,經濟繁榮的景象。史稱“興正禮樂,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史記·周本紀》)西周的成康盛世,正是反映了新興封建領主階級的德治思想在政治經濟上取得的成就。

      解讀之四 ——市場意識

      在周代,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商業也逐漸發達起來!对娊洝穼ι虡I活動雖有所描寫,但由于當時發展的農業經濟,商業多為官商,而從事私人商品交易活動的范圍也很有限!蛾愶L·東門之枌》說:“不績其麻,市也婆娑”。這里所說的“市”,即市場。說明由于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在西周的國都中,已經形成了進行商品交換的固定的市場了!缎l風·氓》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句,是《詩經》中對商品交換的較為直接的敘述。這里的“布”,即代表貨幣的布帛。周時叫“布泉”,即葛、麻等織物的統稱,為古時錢幣,周時曾一度作為貨幣之用!吨芏Y·載師》云:“凡宅不毛者有里布”。漢鄭玄作注:“里布者,布參印書,廣二寸,長三尺,以為幣,貿易物!对姟吩啤Р假Q絲’,抱此布也!钡珡淖置婵,“氓”不可能抱著這么多的“貨幣”——里布去買絲,當指抱著布匹去進行以物換物的交易!囤L·谷風》談到男子喜新厭舊,怨婦控訴丈夫不知其德時,以“賈不用售”(猶如好東西卻無法售出)四字來形容自己好象一個商品,是不能隨意就賣出門的。由上述可知,《詩經》已把商品交換關系用來比喻人或諷刺事,說明當時商業活動已趨發達,商品交換觀念也逐步滲透到政治領域和家庭生活中去了。

      解讀之五 ——區域經濟意識

      《大雅·公劉》就是周人歌頌公劉開國殊勛的長篇敘事詩,它描述了公劉帶領族人自邰遷豳的過程。那么周人為什么要遷居呢?《毛詩大序》曰:“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6]P99)除了“其在西戎,不敢寧居”[7]P253)外,主要原因還是和經濟發展有關,如果經濟發達了,人民富裕了,那么軍事力量也就強大了,也就不怕外族西戎干擾了,西戎也不敢來欺負你了。所以,為了避開外族的干擾,有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周人還是決定遷居。一般來說,人類都選擇在倚山面水、背風向陽的地方居住,既要考慮避風、向陽、安全、有水,同時更要考慮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擴張!坝隈闼乖,既庶既繁,既順迺宣,而無永嘆。陟則在巘。復降在原!敝祆湔f“公劉至豳,欲相土以居! “逝彼百泉,瞻彼溥原;迺陟南岡,”朱熹說:“此章言營度邑居也。自下觀之,則往百泉而望廣原;自上而觀之,則陟南岡而覯于京。于是為之居室,于是廬其賓,于是言其所言,于是語其所語,無不于斯焉! [8] P253)說公劉精心察看過百泉匯集的地方,又去視察平原大地,還登上南面岡陵!凹染稗晫,相其陰陽,觀其流泉”,他既測日影,又登山岡,既要考慮南北陰陽,又要考慮灌溉之利。經過公劉認真的考察,精心的測量,綜合的權衡,最后確定在豳地定居。而公劉這種綜合的考慮,更多的還是出于經濟發展的需求。如他“相土以居”是考察土地的肥沃程度,是否適宜農作物的栽種;“相其陰陽”是考察光照的長短,是否適宜于農作物的生長;“觀其流泉”是考察水流的分布,是否有利于農作物的灌溉。最后,“乃覯于京,京師之野”,經過考察,公劉找到了宜為國都的京地,準備在此廣建層宇,發展城市。這說明公劉是相當有經濟頭腦識和發展眼光的人。

      周是興起在渭水中游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古老部落!拔妓泻芏嘀Я,漆水、沮水之間,土地肥沃,物產豐饒。這種優越的自然條件,是周能夠勃興的一個重要因素![9]P29)無獨有偶,即使在現代經濟相當發達的當今社會,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全國不少地方政府的府治發生了遷徙,這沒有其他原因,完全是出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趙浩如.詩經選譯[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4] 袁梅.詩經譯注[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

      [5] 劉長林.中國糸統思維[M] .北京:中國國科學出版社.1990

      [6] 徐中玉.大學語文[Z].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

      [7] [8] 宋朱熹.詩經集注[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9]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文章來源:中國文學網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免責條款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網絡實名:十堰新聞網 十堰新聞 域名網址:www.uunss.com
      投稿郵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
      色噜噜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